第353章 霍布森選擇效應-《急案特攻》
第(2/3)頁
“這是誣陷,這是處理過的錄音!這不是我的說的!”馬騰生還在做著最后的狡辯。
杜克施不慌不忙,甚至帶著輕蔑的眼神道:“你負責的是一家科技企業,對于這種聲音鑒別技術你應該不陌生。你覺得我們警方不能分析出這段錄音到底有沒有做過手腳,又或者不清楚里面對話的人到底是誰嗎?”
隨著現代刑偵手段的發展,警方擁有的高科技設備絕對會讓犯罪分子咂舌!他們想要用僥幸蒙混過關已經越來越難!
馬騰生終于意識到自己不能犯蠢了!他越抵賴,就會越讓自己陷入絕境!深呼吸,他要讓自己盡量保持冷靜,他在思考如何才能度過這次危機。可他想什么,杜克施也能察覺。
“別執迷不悟了!在我審問你的同時,欒曉超和王小美都在接受問話!他們已經交代了部分問題,比如,當年的趙宇光事件!”
用已知刺激點去突破另一個被審問者的心理防線,這是在審訊問話中經常用到的!其原理也和囚徒困境差不多!幾個囚徒都不想成為最后交代的人,因為最后交代者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而相反,早點說出結果,便可以讓自己在立功贖罪上占據上風!
薛凱已經試探獲悉趙宇光事件一定非常重要,那杜克施自當同樣用這件事情刺激馬騰生!他需要讓馬騰生誤以為欒曉超已經徹底交代了!那一旦馬騰生陷入思維陷阱,認為自己已經沒有選擇余地,那他就會被迫做出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這種情況便類似于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的承諾是: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
霍布森的馬圈很大,馬也很多,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
后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所謂“選擇”譏諷“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人們自以為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是一個陷阱。
現在杜克施便是利用趙宇光事件制造一個陷阱,讓馬騰生陷入囚徒困境的僵化思維中,從而讓馬騰生陷入霍布森選擇!又因為之前馬真真的錄音,讓馬騰生更以為警方確實已經掌握了趙宇光事件,所以,馬騰生在陷阱中越陷越深。
“你的選擇是什么?是放棄選擇,還是選擇一個答案告訴我!”杜克施繼續刺激對方!
放棄選擇,則意味著默認警方說的一切。而做出選擇,猶如在馬圈的門口,馬騰生的選擇根本不多!
“他為什么要說!他為什么要說!他為什么要說!”馬騰生連續說了三遍后,整個人癱軟在椅子上,“我從沒想過害他。我一直把他當兄弟。多年的情誼也一直在我心理!可是他為什么要這么對我!”
“因為他想要自由!可是他也害怕自由!因為他對未來不確定,他害怕失去你的幫助后,他將一事無成,生活沒有依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