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隨著水流越來越湍急,他開始抓緊船身,目光有些緊張的注視著霧氣里越來越近大拐口,以及越來越近的轟隆隆千軍萬馬奔騰聲。 倒是善能法師看著像是不受影響,依舊在平穩掌舵,雙手穩若泰山,連絲抖動都沒有。 腳下這葉在江水里不起眼的小小船只,在這位白龍寺高僧的平穩掌舵下,四平八穩,無視了船下的暗流洶涌江水。 善能法師就如一塊鎮獄大佛石,佛心穩定,禪修諱莫如深。 面對晉安的回答,善能法師唱了聲佛號,慈眉善目的笑說道:“晉安道長只說對了一半,還有另一半沒說對?!?br> 聞言,晉安這時好奇看向船尾的善能法師:“善能法師您是白龍寺的高僧,又是常年住在府城,肯定對這大拐口知之比我詳盡……” “不如善能法師說說這大拐口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或許是因為晉安年紀輕輕,就有不小成就和處事不驚心性,讓善能法師起了惜才之心。 善能法師一邊掌舵,一邊回答晉安的問題:“晉安道長剛才所說的‘鬼門關’、‘大鬼口’等稱呼,只是過往船商的敬畏叫法。其實在當地百姓,還有一個專門叫法。” “龍王臺?!?br> “龍王臺?”晉安一怔。 善能法師點點頭道:“在我們頭頂的青山上,有一座廟宇,那座廟宇叫龍王廟,而在龍王廟前有一座當地百姓用來祈求風調雨順的龍王臺。” “貧僧曾有幸翻閱到過府志,根據府志上的記載,這個龍王臺的名字,早在康定國立國之前就已成為當地一處地名。” “相傳在久遠前,這個大拐口鬧得比現在更兇,水勢比現在兇險多了。年年都死人,月月都翻船。只要一到雨季就江道淤堵發大水,對兩岸百姓苦不堪言?!?br> “后來有一位風水高人路過此地,他說在陰邑江下有一座水下龍宮,龍宮里住著一頭沉眠的龍王。龍王在沉眠中隨便打個哈欠,對于江水上的船商、漁民來說就是一次翻江倒海的災難。而且龍王會在每年雨季到來時,饑餓蘇醒一次,等吃夠活人后又繼續陷入沉眠。” “聽了那位風水高人的話后,當地百姓想花重金找來一位建廟人給這條大拐口建個龍王廟,逢年過節都祭拜這位龍王,祈求風調雨順?!?br> “恰好那位風水先生懂得些建廟的本事。” “他拿了當地百姓的重金酬謝后,開始在大拐口山頂上又是大興土木建廟,又是打下四根旱骨樁,在旱骨樁地基上拔地而起一座龍王廟、龍王臺?!?br> “那位風水先生的本事的確了得,隨著龍王臺建成,這大拐口洶涌水勢果然被壓下去一頭。雖然隔幾年還會鬧幾次水災,但再沒像以前鬧得那么兇了。” 當說到這,善能法師唱了聲佛號,龍王臺的來歷講完。 旱骨樁,這可不就是僵尸嗎! 拿僵尸打基樁,這位風水先生的本事的確是很了得啊,也不知道這種民間傳聞的事,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這位風水先生真的是位奇人了。 別的地方,江水兩岸百姓面對每年江水泛濫,都是建河神廟、河伯廟、龍王廟…然后年年獻祭祭品,祭拜河神、河伯或龍王,祈求風調雨順,敬若神明,不敢招惹神明。 諸如祭祀青銅器、美酒、美食、石雕品等,甚至不少地方還發展出祭祀活人給河神河伯吃…… 或者是拐賣來花季少女,每年都投河給河神河伯龍王娶妻等喪盡天良的愚昧事來。 可那位風水先生怎么還反其道而行呢? 不敬若神明也就算了,居然還帶頭打旱骨樁,以邪壓邪,壓江下龍宮里的水龍王一頭? 按照正常邏輯來說,要嗎一開始就殺死河神河伯龍王; 要嗎一開始就不要得罪河神河伯龍王,逆來順受,每年祭拜,祈求風調雨順。 所以晉安才會覺得這個民間傳聞有點不合邏輯。 “善能法師,這世間真的會有龍王嗎?” “如果真的有龍王,真的會是一個風水先生帶領一些毫無通玄本事的普通百姓,就能輕易鎮壓,降服得住嗎?” “那位風水先生就不怕他把龍王給得罪死了,這龍王哪天脫困逃出,然后把那些當年鎮壓過他的江岸百姓,江岸百姓們的徒子徒孫,以及把他子子孫孫后人都給吃得干干凈凈?” 面對晉安的三連問,善能法師自然也是搖頭,說不清這個民間傳聞是真是假。 像縣志,府志,在記錄民間天氣異常、干旱、水災,面對各種天災人禍時,民心愚昧,少不了一些夸大之詞來宣揚天道、神學說,這在歷史上是有過不少例子的。 “假如這陰邑江下真的壓著一頭龍王,善能法師您覺得一個月前的陰邑江突然一夜斷流,又一夜間離奇恢復水位,會不會就是這位龍王脫困而出,在吃人報復?” 晉安忽然冒出一個大膽猜想。 呃。 晉安剛說完這句話,他發現,自己和善能法師所乘的小船,已經進入大拐口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