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元璋知道這件事不能操之過急,生孩子這種事再急也沒有辦法,就像太子朱標一樣急了那么多年依舊是生不出幾個孩子。 朱元璋問出了一個自己最為關心的問題:“咱聽說你在奏章里寫明了,只要是讓你掌管通濟門的鈔關,每個月最少能夠多為國庫增加十萬兩大明寶鈔的稅收。” “每年就是一百二十萬兩的稅收。” 胡漢山對于老居士能夠把漕運文章里的內容知道的一清二楚,感到了合情合理。 朝廷正在征討西蕃的叛亂,每年花費的銀子就像水一樣流了出去。 另外還在籌備奪取云南布政司的銀子,大明立國不過十來年的時間,還有兩處邊關布政司落在蒙古韃子的手里。 大明可不是宋朝,只是因為一場戰役拿不下燕云十六州,就認識慫裝孫子一樣給北方韃子稱臣納貢,每年送上大量的歲幣。 大明王朝的皇帝不論是太祖朱元璋,還是太宗皇帝朱棣,全都是把大明的版圖擴張到了極限。 不止一次的遠征北方草原,太宗皇帝朱棣甚至一直打到了捕魚兒海。 胡漢山知道現在的朝廷缺銀子,朱元璋又不愿意增加老百姓的賦稅,便投其所好的從商人和官僚縉紳身上刮油水:“這還是第一年,要是能夠讓本縣馬多掌控幾年通濟門。” “別說是每年一百多萬兩的大明寶鈔,最后完全能夠達到三百萬兩大明寶鈔的稅收。” 朱元璋聽到這么龐大的一個數目,心里面滿滿的都是期待,卻又更加的不敢相信胡漢山所說的這些話。 三百萬兩大明寶鈔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已經能夠趕得上一省布政司一年內所有的稅收了。 不是朱元璋不想相信,而是這么龐大的一個數目不敢讓人相信:“平時閑聊吹噓一句兩句也就算了,在這個時候,尤其是關系到政績的時候可不能亂說。” “如果你真的許下了承諾,到時候完成不了相應的政績,就算是為朝廷增加了很多的稅收還是要被問罪。” 胡漢山哪里是在亂說,他心里有著一份詳細的數目。 就拿清朝的海關來說,每年不過是有數十萬兩的稅收,后來交給一個洋人以后,每年的稅收就從數十萬兩暴增到兩千多萬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