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京城里的很多官員,都沒有李老頭活的通透。 胡漢山拱手恭喜了李老頭,感嘆了幾句:“等到隆恩長大以后,只要參加院試考中了秀才,李家以后也是鄉里的一戶鄉紳了。” 李老頭聽到秀才和鄉紳這兩個詞,老臉笑出了褶子,連忙抱拳:“小老兒就借大善人的吉言了,等到小孫兒考中了秀才一定給大善人送上兩份水禮。” 胡漢山真是替小富即安的李老頭一家高興,確定了心里的猜想以后,邁步走在左缺右突的石板路上,去正堂找張友聞了。 張友聞的志向一直都是干實事造福一方百姓,從江寧縣的戶房掌案變成了管理針頭線腦的養濟院管家,心里一定有落差。 胡漢山準備安慰幾句這位載入明史的循吏,先粗略的告訴他有后續安排。 “是這里嗎。” “沒錯,牌匾上寫著養濟院。” “趁著這幾天是旬假,好好勸勸張兄吧。” 胡漢山還沒走進正堂,就看見幾人穿著青色交領衣,下打密褶,腰間系束紅布織帶,從養濟院的大門走了進來。 門房得知他們是來拜訪張友聞,便把江寧縣的幾名三班六房掌案放了進去。 胡漢山停下了腳步,走到了正堂的紙窗戶旁邊,想要聽一聽張友聞的真實想法。 埋頭處理瑣碎雜事的張友聞,突然從官帽椅上站了起來,面帶笑容:“幾位怎么有空來金陵了,難道是又想著偷摸去教坊司。” 男丁們在一起,總是離不開酒色財氣。 幾位六房掌案笑而不語的坐在了官帽椅上,打量了一圈,比起他們在縣衙的簽押房差遠了。 沒有官窯茶杯,沒有細頸青花春瓶,就連正堂里的官帽椅都有些粗大,一點也不細致。 吏房掌案年紀最大,在江寧縣的資歷也最老,開口便是長輩教訓子孫的口氣:“在過來的時候,本吏已經打聽過了,養濟院里住的都是一些鰥寡孤獨。” “你我在一個縣里共事多年,本吏也不藏著掖著就敞開了說了,這些可都是死活沒人理睬也沒有任何銀利可圖的泥腿子。” “你說你也是的,放著有頭有臉的戶房掌案不當,偏偏要和這些老梆子摻合在一起,能夠什么好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