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何為儒商-《一路絕塵》
395.何為儒商
什么叫儒商?
時至今日,對于儒商的定義,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人士對此一直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說法,不過歸納起來似乎應該是以儒家理念為指導的、從事商品經營活動的商人;是把"儒"和"商"相結合的商人。從狹義說,是指以儒家學說作為行為準則的商人,從廣義說,是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兼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之長的商人;儒商與一般商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前者非常重視商業道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有儒家道德觀和價值取向的、有自強不息和勇于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或者說儒商是指有文化的、講道德、善理財、會管理、創效益,并且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綜合創新能力,具有現代意識、區域意識、全球意識,還應該懂外語和會使用電腦,有道德、有文化、有國家社稷理想、有品牌戰略思想、有成功后反哺社會,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根基,以創造社會財富、**于天下為責任的商人。
寫到這里,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商人嗎?
早在遠古的時期,神農氏便教人們"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我國的商業活動由此而發源。到了西漢司馬遷修《史記》的時候,還專辟《貨殖列傳》一篇,以講社會工商經濟發展之繁盛情形。于是歷史上就有了春秋后期的陶朱公范蠡,歷代晉商、徽商中的佼佼者。但追溯中華儒商的淵源,其始祖應該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端木子貢。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子貢小孔子31歲,17歲拜孔子為師,深得孔子真諦和儒學精髓,被譽為"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出生于商業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勢,加上經常跟孔子周游列國,得以開拓視野,這也為其以后從事經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惜墨如金的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記載亞圣孟子僅用了215個字,而寫子貢卻用了5000字,足見這位大史學家對儒商的開拓者子貢推崇之深。
當吳越大軍遠征北方,吳王夫差強征絲棉以御寒,使絲棉緊缺、價格走高的時候,子貢便抓住商機,從各國收購絲棉到吳國販賣,這一"價格差"讓他撈得了"第一桶金"。據《史記》記載,他"鬻財于曹、魯之間",奔走于各國之間做跨國生意,自然就贏得盆滿缽滿。而子貢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
《呂氏春秋》記述子貢自己出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可謂千古流芳。在商業活動中堅持以誠待人、誠信交易。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于不敗之地,達到"憶則屢中"、"義利雙贏"的**經商境界。舊時的商人不少都記得"子貢經商取利不忘義,孟軻傳教欲富必先仁"的對聯,而沃爾瑪公司的創始人也承認沃爾瑪最初的靈感就來自于子貢。
然而中國無論歷朝歷代、或者說舊式的中華文化中始終都是輕商的,所謂士、農、工、商,商人的階級,歷來都是列在四民之末。每當兵荒馬亂、軍閥混戰的時候,那些大膽的刁民、那些端著槍的士兵、那些扎著頭巾的農民軍首先哄搶的就是當地的商號和商人的深宅大院。為什么?為富不仁、巧取豪奪,無論走到哪里,那*奸商的帽子總是甩不下來的,所以就可以理解,無論是那些發生了顏色**的東歐和獨聯體國家,還是天翻地覆的阿拉伯世界,華僑的商號總是被哄搶一空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其實最開始的晉商根本不能稱為儒商,不過就是年年走西口,到蒙古大草原長途販運的那些來自黃土高坡的泥腿子們,天時地利人和使得他們得天獨厚的成了商人而已,一點風吹草動就使得他們土崩瓦解也是不爭的事實,陳建斌演的那個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不過就是藝術化的故事,他在那上面表現的也夠土的。
我們對于儒商的風雅之想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明清時期的一代徽商,因其自宋元以來,徽商的儒雅之名最盛,賈與儒的密切聯系,商道與儒道之間的水溶交織是徽州商幫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宋代新安理學興盛之后,以徽地為首,商人之中崇儒重學風氣日盛,商賈之人往往在從商之前就曾知曉詩書、粗通翰墨,從商之后同樣好學不倦,以后老而歸儒,更有甚者,在家業興旺、財源滾滾的鼎盛之時毅然退隱山林、棄商從儒,就不得不叫人佩服。
在那以后的商人很多,近代的都幾乎來自江浙一帶和上海灘。最成功的無非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宋子文。先把自己的大姐宋靄齡送給***當小秘,再把自己的二姐宋慶齡送給那個喜新厭舊的孫文當老婆,可惜那個家伙無福消受,一命嗚呼,好在宋氏三姐妹的老三宋美齡被***看中,宋子文就如愿以償地當上了財政部長、央行行長。可惜宋子文貪得無厭,據資料說,美國援華的美元有三分之一落入了他的口袋里。這也無怪乎***敗退臺灣以后痛定思痛,再也不準宋子文踏上寶島半步。這樣的人不能算是儒商吧?
再后來,因為體制改革、因為改革開放,儒商的概念為之一變:不見得是滿*經綸的書生之儒,而應該是*懷家國天下的大氣魄、敢為天下擔道義的義勇風骨;可以不寄情山水、也不舞文弄墨,但卻一定是用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倫理道德來引領自己行為的仁、義、禮、智、信的商人;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并能急公好義的商人;是不但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還可富則兼濟天下的商人才能稱其為儒商!
司馬遷在《史記》里即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于利的追求,士、農、工、商、王公大臣無一例外,而當這種對于利益的追求任其發展不受約束,便出現禮義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的局面。于是就有人提出"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修己以安百姓"的取利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班玛县|
台江县|
许昌市|
西平县|
南昌县|
财经|
芦山县|
和龙市|
金湖县|
孝义市|
江城|
大竹县|
惠安县|
化隆|
定陶县|
宾川县|
新巴尔虎左旗|
晋中市|
科技|
绍兴市|
卢龙县|
衡山县|
高阳县|
左权县|
双辽市|
桑植县|
改则县|
阿克|
玛纳斯县|
台安县|
红桥区|
沭阳县|
广东省|
盐边县|
兴安县|
建平县|
禹城市|
谷城县|
惠州市|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