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清順治三年。 1646年,六月二十五日。 建奴騎兵攻破浙江東陽城。 大批騎兵進入一座宅子,來到大廳。 一名身穿大明官服的五旬男子,端坐堂中。 這男子早已死去多時,卻面色如生,威嚴猶存。 建奴大軍進入江南以來,殺的血流成河。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這些建奴騎兵,哪一個不是殺人如麻,早就泯滅了人性。 可見到這已經死去的大明官員。 這些惡魔竟然紛紛跪地叩頭,有的甚至放聲痛哭。 東陽城也沒有如同揚州、嘉定、金華等地那樣,慘遭屠城之災。 那是因為,這大明官員叫……張國維! 張國維,天啟元年的進士。 最初任廣東番禺縣知縣,由于政績卓著,勤政愛民,當地百姓為他建生祠。 按照原有的歷史,張國維于崇禎七年擔任應天巡撫。 當時李自成和張獻忠已經做大,縱橫中原,建奴也日益強大,大明王朝風雨飄搖。 為穩定以南京為中心的大后方,保證漕運暢通與軍需物資供應,崇禎任命張國維為十府巡撫。 張國維臨危受命,駐節蘇州。 他主政六年,大興水利,糧食豐收,江南百姓生活安定。 當時山東遭受大旱災,民不聊生。 張國維身在江南,卻以解救饑民為己任。 他將蘇州大米經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山東濟寧,低價賣給當地百姓,抑制糧價。 他還在山東,廣開粥廠,救活百姓達百萬人之巨。 張國維還是一位水利專家。 他撰寫的《吳中水利全書》,約70萬字,是歷史上篇幅最大的水利學巨著。 大明亡國后,張國維率兵堅守錢塘江南岸,前后達一年之久。 建奴大軍逼近東陽,張國維知道大勢已去,救國無望,為使東陽免遭屠城之災,決心以死殉國。 張國維召來東陽吳縣令,將自己的想法道出。 怕天氣炎熱,尸體腐爛后難以辨認,到時候會有謠言說自己帶兵潛逃他鄉,導致建奴遷怒東陽百姓,大肆屠城。 因此把縣令招來,特意請他來看著自己死。 吳縣令聽后掩面痛哭。 接著又對仆人說:“我死后,將我的遺體坐在中堂,等到清兵見到我的遺體后,方可入殮。” 隨后,張國維將官服穿戴整齊,從容投入府內水塘氣絕而亡。 家人將他的遺體搬來,坐在中堂太師椅上。 不久,建奴騎兵到達。 這些建奴騎兵,多數是山東濟寧人。 當年張國維曾經在濟寧的施粥,救活無數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