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云逍進了皇宮,被帶到文華殿。 崇禎正召集閣臣、兵部尚書以及英.國公張維賢,在商議對策。 云逍到后,大臣們紛紛上前見禮。 崇禎立即命太監搬來椅子,奉上茶水。 云逍剛剛坐定,通政司送來三大托盤的奏折。 崇禎隨意翻看了幾本,全都彈劾登萊巡撫盧象升和大同總兵趙率教的。 崇禎煩躁地將奏折丟到一旁,怒道:“將士在前方用命,舍生忘死為大明浴血奮戰,僅僅只是小有失利,就要群起而攻之,真是豈有此理!” 大臣們都低下頭,沉默不語。 云逍搖頭一笑,端起茶盞,慢悠悠地喝了起來。 陜西民亂、林丹汗進犯大同、建奴占據朝鮮,三件事加起來,根本就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 自從嘉靖以來,大明遇到的糟心事還少嗎? 民亂的根源是糧食。 隨著雜家水稻的推廣,以及海外糧食源源不斷的輸入,不出三年,大明的糧食危機就會徹底解除。 林丹汗也不是什么大患。 這人野心勃勃,卻志大才疏。 建奴能打得他滿地找牙,以大明現有的軍隊實力,收拾他同樣也是輕松。 也就是現在騰不出手來罷了。 至于建奴占據朝鮮,更不是什么大問題。 皇太極這么做,政治上的意義,遠大于軍事。 東江鎮明軍已經占據鞍山驛堡,手都伸到建奴的脖子上了。 而建奴占據朝鮮,不過是在東江鎮的屁股踹了一腳,有個毛線的用? 麻煩就麻煩在,有人借助這些事大做文章。 大侄子要不是承受的壓力太大,也不會把叔父這個救兵搬來了。 崇禎見云逍并無開口的意思,于是向溫體仁等人問道:“諸卿家可有良策?” 大臣們沉默了片刻,溫體仁見無人開口,只得站出來奏道:“命三邊總督洪承疇,派兵平息民變,宣府總兵滿桂迅速馳援,以解大同之圍,登萊巡撫盧象升出兵朝鮮。” 這雖然算不上什么良策,也算是中規中矩,別的也沒什么好辦法。 崇禎又詢問了張維賢和李邦華的意見。 二人都是知兵之人,此時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對策。 閣臣成基命奏道:“大同、朝鮮之事,已經傳遍京城,朝野間頗有非議,還需設法平息。” 崇禎的腦袋隱隱作痛。 陜西的民亂,倒也罷了。 以前又不是沒鬧過,并且比這次嚴重多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