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宇宙太廣闊,哪怕萬億里,也只是其中極小的一段。 大如星辰,廣如世界,也只是這浩渺宇宙空間中的塵埃,太過渺小。 以空間脈絡和三途河支流修建起來的“古神路”,加之天然“蟲洞”和人為“星城空間傳送陣”,三者結合,修士才能快速穿越各個星域,符信才能迅速抵達星海深處,天機和氣息才能被精神力和神念及時洞悉,神力和神通才能投送到無數光年之外。 其中古神路,發揮了最重要作用。 否則天尊級和半祖想要快速跨越星域、也是要耗費不少時間。 四天后。 閻羅族所在世界樹,宛若宇宙燈塔,將黑暗而冰冷的虛空照得氤氮朦膿。 一片世界葉子,便如一座光海。 陣法銘紋、規則神紋、符印,填充百億里的空間天地,像云霧,像神雨,像溪流 此乃閻羅族能夠屹立宇宙無盡歲月的根本。 是一代又一代神靈留下的力量,庇護著子孫。 不知多少顆神座星球,猶如發光的果實,懸浮在世界樹一片片葉世界上空,釋放恒星一樣雄渾的熾熱能量。 “轟!” “轟!” 距離閻羅族世界樹不遠的虛空中,空間就像鏡子一般碎裂。整個星域都在坍塌,一道道強勁而刺目的光華爆射而出。 星空劇烈震動。 兩棵世界樹緩緩從坍塌的空間中移動出來,同樣也被無數座陣法點亮,釋放無與倫比的恐怖波動。 數之不盡的神界修士,在催動陣法。 有第二儒祖和慕容主幸這兩尊精神力始祖,神界最不缺的,就是陣法造詣高深的精神力修士。 “嘭嘭!” 靠近世界樹的一切,皆被碾碎。 包括空間。 因為世界樹太龐大,所以,遠遠望去,才顯得它們移動得很慢。 實際上兩棵世界樹的速度,可比肩光速。 閻羅天外天。 在教化神殿、太上青云殿、天尊殿、生死一線天等等諸地。 岱岳真人、白云神祖、忘情婆婆,太上三弟子、彌天戰神、五清宗、閻昱、閻皇圖、閻折仙、閻婷 無數閻羅族神靈,以及億萬記修士,早在四天前便得知到消息,處于嚴陣以待中。 他們沒有駕馭世界樹逃遁,選擇正面對決,與族共存亡。 面對神界,逃,能逃到哪里去? “來了!” 閻皇圖卓立于教化神殿外,窺望長空,身周九條金龍纏繞,皮膚爆發出來的皇道神光可與日月爭輝。 “來得真快!那就看看,是神界不可敵,還是我閻羅族更勝一籌。” 閻折仙身穿青花印彩宮裝,頭戴寶釵,站在春雨符閣外,手持一只青銅符筆,以精神力連通一座座葉世界的空間通道,不斷勾畫符紋。 閻羅太上失蹤,很可能被神界暗殺,她來執掌閻羅族的萬千符紋。 間無神獨自一人飛出間羅天外天,進入宇宙虛空,看著推動整個星海滾滾而來的兩棵世界樹。那無與倫比的壓迫感,比始祖駕臨還要更勝之。 神符軍,符袍玄黑,個倜戰力絕世,至少都是大神。 符篆將他們的威勢和力量結合在一起,化為一條數億里長的黑龍符獸,能吞天噬地。 在世界樹的加持下,面對始祖,也能正面叫板。 另一棵世界樹上,恒星騎士軍團的成員,皆立在一顆顆恒星上方,顯化出巨身神軀。 他們的數量,比神符軍少一些,但整體修為卻更高,神王神尊比比皆是。 除了天公、始祖夜叉王、永晝這三位擁有始祖尸骸身體的存在。 軍團中,另有數位古老人物,皆持神器,個個精氣神溝通天地,立在威名赫赫的萬代九祖身邊,氣場依舊很足。 神界位面極高,加之這些神靈有始祖明師教導,成就自然不低。 更重要的是,神界有時間緩流的詭異區域,在這樣的區域內,第二儒祖可以活千萬年。 這兩支神軍中的神靈,完全有可能,是神界花費千萬年培養出來的天縱奇才。 恒星騎士軍團中的那幾位,無一不是第二儒祖親自指點,如同嫡傳,每百萬年才能培養出一位。 在神界修士看來,若非張若塵和天姥破境始祖,就憑這兩支神軍,就可鎮壓全宇宙。 閻無神獨自一人面對如此陣勢,不僅不懼,反而大笑:“這才剛剛得到世界樹,你們能完全發揮出世界樹的力量嗎?就這么急不可耐的來送死?” 聲音不羈狂傲。 “送死?應該是送你去死!” 天公立于世界樹頂端的酆都鬼城城墻之上,深吸一口氣,整個星海都在向他收縮。 下一刻,無盡恐怖的半祖力量爆發出來,釋放數十萬道紫色雷電。 雷電如一條條發光的游龍,瞬間蔓延到億里之外。 這樣的雷電氣場,若在一座大世界中釋放,頃刻間,就能讓一座大世界化為焦土、再無任何活物。 “嘩!” 數十萬道太阿神雷匯合,凝成一條堪稱極致明亮的電芒,電光都變成液態,直向閻無神而去。 神靈以下的生靈,望之便要致盲。 “雕蟲小技,也敢班門弄斧。” “萬象成空!” 閻無神任憑太阿神雷擊中自己,沐浴在這股毀滅能量中,但,雷電根本觸達不了他的肉身,被玄之又玄的神通秘術化解于無形。 像萬象無形,卻不是萬象無形。 “遠古,練氣士的時代,天公何等威名,留下的雷族萬古長存。他老人家的臉,被你丟盡了!” 閻無神輕描淡寫說出這一句后,全身戰意瞬間點燃,釋放出自己的神境世界“閻羅地獄”,一座宛若三途河流域的廣袤魔土在虛空展開,無邊無際。 這片魔土,山巒疊嶂,陰云和佛光并存,混元之氣和閻羅之氣交織。 距離閻羅族世界樹不遠的黑暗虛空中,飄浮有一片宮殿,被始祖隱匿神紋包裹。 是遠古練氣士的圣地——朝天闕。 張若塵和池瑤,坐在朝天闕的清虛殿中,一邊關注著那邊的情況,一邊傳法講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