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就是黃正良不說,有著方彥之前的表現,還有誰敢開口? 教室里的同學也都滿眼期待的看著方彥,今天方彥學長真的是成了偶像了。 “謝謝黃教授,那我就說說吧。” 方彥今天來,還真有些話想要說一說。 都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一夢千年,夢醒都市,身負各流派醫術之精華,方彥是真的有心做點什么,幫中醫做點什么。 這一段時間,方彥除了給老爺子治病,忙一些醫館的事情之外,晚上躺在床上,也時常能想起夢境中的一些人和事。 張仲景點著油燈,整理《傷寒雜病論》,當時時疫四起,民不聊生,張仲景一家死在疫情之中的就十有八九,后人都尊稱張仲景為一代醫圣,張仲景也是歷史上唯一被冠以“醫圣”的名醫,可很少有人能了解到當時的情況。 為了研究傷寒,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張仲景“勤求古訓”,認真閱讀《素問》、《九蒼》、《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醫學典籍,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又“博采眾方”,廣泛地征集民間的治療藥方。 為了豐富自己的醫學理論和提高醫術水平,張仲景更是不辭勞苦,深入城鄉,積極參加醫療實踐,跋涉于川陜間。之后隱居少室山中,悉心研究醫學理論,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的醫學名著。 張仲景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奠基人,而《傷寒雜病論》則一直被歷代名醫奉為正宗,傷寒派也是由此而生。 還有孫思邈,張景岳、鄭欽安等等。 每一位大醫除了濟世救民,也希望醫術傳承,中醫發揚光大。 在夢境中,方彥和歷代名醫亦師亦友,如今諸位老友的使命也算是到了方彥的肩頭。 方彥目視教室里面的學弟學妹。 現在學中醫的群體其實并不小,全國的中醫類院校就有三十多家,相比起之前,群體真的太大了。 放在以前,學醫的前提首先是識字,也就是說,醫生首先要是讀書人,而大部分讀書人的目標則是科舉,也就是當官,也只有科舉無望或者一些沒有什么名利心思的人才會學醫,這個群體有多少,可想而知。 現在每年的中醫新生就有上萬人,就拿慶州省中醫藥大學來說,今年的新生就有近千人,如此龐大的基數,為什么這么多年來卻很少能出名醫。 明明學醫的人越來越多,基數越來越大,為什么中醫卻越來越差? 其中固然有著很多方面的因素,可中醫逐漸被帶偏,學醫的人不知所云,學的是是而非,也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 看到方彥的目光,不知道為什么,一些學生竟然心中一顫,方彥學長的目光竟然讓他們感受到了家長般的嚴厲。 “既然趙教授說了是解疑答惑,那么我就回答一些學弟學妹們的疑惑。” 方彥緩緩開口:“誰有困惑,可以舉手提問。” 教室內短暫的沉默,然后就有不少同學舉起了手,方彥伸手點了一位男同學。 “方彥學長,您畢業也才幾年,是怎么這么厲害的,我感覺比學校的不少老教授都厲害。” 方彥示意對方坐下,道:“首先啊,這位學弟的話語有挑撥離間的嫌疑,我還是遠遠不能和學校的老教授們相比的。” 一些同學忍不住笑了。 是不是的,大家心中有數的好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