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三藩即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F代歷史上明末清初,清軍在進入山海關后,介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難以征服廣大的中土花花世界,所以扶植了三藩軍隊,作為攻擊李自成大順軍、張獻忠大西軍和南明朝廷的先鋒,即所謂的‘以漢制漢’??梢哉f參照歷史來看,滿清大半的江山其實都是由漢人打下來的。當然這對于漢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但以史為鑒,權臣和藩鎮基本沒有好結果。全國統一后,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財權和地方政治影響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如果不是三藩都是大明叛逆不被廣大漢人接受,再加上老一輩故去的故去,年輕的沒有那種統治者的野心和魄力,人心不齊,所以最終大廈崩塌,或許歷史就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所以,在康熙十二年春,年輕的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戰爭再次爆發。而康熙二十年冬,以清軍攻入云貴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為終,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結束。 而這個世界的突碌人也采用了投降的幾大漢奸朝臣提出的“以漢制漢”計策,三藩依舊如現代歷史上一樣出現,不過無論是大明還是金國的實力都遠超過歷史上的三藩,而且這個世界的三藩封地也沒有了廣東福建那種雖然看似蠻荒貧瘠,但是卻十分適合發展海貿,礦產資源也相對豐富的地區,而是變成了被大明、后金和少數起義軍勢力擠壓包圍到湖廣滇貴偏遠之地,面積小了數倍不說,更有當地土著部落和濕熱環境這樣的威脅存在,因此三藩除了在金國大明兩個強大國家之間夾縫生存,努力維持平衡之外,根本沒有發展起來的可能。 趙靜玄這個中年道士指向北方,豪邁的說 “朝廷準備了將近十年的工夫,此役必然要給突虜一個狠狠的教訓,所以朝廷精銳都集中在北伐方面,關于圍剿三藩和李闖、張獻忠殘余的叛逆之事就交由地方守備與衛所軍負責,只是地方守備軍戰力尚可,我大明衛所糜爛二百多年,戰力實在堪憂,而叛逆所據西南之地又多山林迷瘴,環境險惡,故陛下有意請車掌門諸位的東寧軍出戰相助?!? 車晨等人互相看了幾眼,通過高等心靈傳訊避著方趙二人先暗中交流了一下意見。 除了中二少年吳小瑞叫囂著打到燕京去,其它穿越者都是成年人,都沉穩的沒有表態。 鄭銘在心里對高朗說道“衙內,這方面你最專業,你怎么看?” 大家都看向高朗想聽聽他的意思。 高朗心中念頭轉了幾轉,說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