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午陽城之敗無疑給了志得意滿的齊軍當頭一記悶棍。 東線戰場最出彩的年輕將領之一,大齊朔方伯嫡長子鮑伯昭,率三萬大軍攻午陽。 當日便傳來午陽城投降的消息。 但也同樣是在當日,天還未黑透,最新消息傳來,鮑伯昭兵敗午陽! 兩萬齊軍被屠殺殆盡,鮑伯昭只身逃出城外,生死不知! 一萬新軍(投誠齊國的夏國降軍)復歸于夏, 太寅日:“外有強敵,內無柱骨。解兵而降,非士卒之過也!生死之際,何能強求!“ 于是殺死降齊之將,復收降齊之兵。 他在午陽城,向整個會洺府、乃至于整個齊夏戰場宣布,午陽之戰,是夏國反攻的開始。所謂“擒姜述于御前,乃自今日始!" 整個東線戰場,齊軍計有三十萬。謝淮安領主力在臨武府與周嬰戰,逐寸進取。分配到奉隸、會洺兩府的齊軍,統共也只有十二萬。 奉隸府全境易幟,齊方收攏大量夏國降軍守城。又有部分齊軍主力,在進攻錦安府。 能在會洛府大戰的齊軍,數量有多少也就可想而知。 午陽城一戰就折了兩萬! 對于齊軍來說,午陽城之敗,絕對是傷筋動骨的損失。 據傳已被太寅領軍逐殺的鮑伯昭,更是齊國天驕之隕! 鮑伯昭是什么人? 齊國年輕一輩數得著的人物。 其人若不死,必是齊國未來的高層將領,是齊國強大的一部分。其價值難以估量,其意義非同凡響! 可以說午陽之敗,真正讓齊人從勢如破竹的順境中醒過神來,真正認識到這場戰爭的殘酷。 不要以為江陰平原上的騎軍對沖,就已經是夏國人的全部意志。 夏國可不是什么任人揉搓的弱者! 此外降而復叛的一萬夏軍,亦極大遏制了齊人對降軍的使用。 有一種說法傳得沸沸揚揚…說鮑伯昭之所以兵敗午陽城,核心的原因,就是降軍臨陣倒戈。什么齊夏本一宗,究竟是兩國人,如何能真給信任? 傾國之戰,非止于倒戈,也不僅是血肉相搏。 在于生死,也在于榮辱。 斗的是人心,爭的也是勢。 滅夏不僅要滅其血肉,也要滅其精神,反過來亦如是。 除卻大軍對殺。 在夏國廣裹的國土上,齊軍的旗佬,和夏軍的玉臺巡騎,廝殺不知多少回。 從臨淄到貴邑,兩方的諜子,也不知交鋒了多少次。 而在這種全方位的交鋒里。 午陽之戰無疑是夏軍迄今為止最亮眼的一筆。 這一戰打出了夏軍的氣勢,讓所向披靡的齊軍,終于再一次認識到夏軍的頑強。太寅也因此一戰揚名! 疾行在城市街道,太寅的心情卻并不輕松。 他非常清楚,現在的局勢已經惡劣到了什么程度。 午陽之戰當然算得上是一場大捷,但相對于整個東線戰場,又畢竟只是關于一座城池的勝負! 截止到午陽之戰爆發前,臨武府僅剩三城,奉隸府全境易幟,會洺府已經淪陷了大半。 現在的會洺府,已經不可以說是夏國的會洺府。 齊人在這里,已經占據了相對優勢! 今次一戰,殲滅鮑伯昭所部,固是揚眉吐氣,也是捅了馬蜂窩。齊人絕不會放棄在會洺府構筑的優勢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午陽城是一面關鍵旗幟。 看得到這一點的齊軍,一定不會容許它的存在。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才是關鍵! 他伏兵午陽,逐殺鮑伯昭后,便立即引軍回返。一面大修城防,擺出死守此城的架勢。一面選擇性地放出午陽城之戰的消息,迅速開始下一步的布局沒有一刻停歇過。 趕路的時間都不敢耽誤。 疾行間忽然一抬頭。 便見得一道幻影疾掠長空,倏然停在街角,頃刻凝實。瘦高的身形,一身青色軍服,一張焦黃的臉。 眼珠一翻,印著灰色煙鳥的一面瞳仁,便翻到了里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