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撤離的命令應該是在臘月二十二日下達,到了臘月二十三日,莊國邊軍已經在強令下撤離干凈。 那一天姜望只看到了雍國邊軍的旗幟,莊國邊軍不見人影。想必那個時候,雍國方面也認為莊國已經服軟認慫。 而同樣是那一天,他在祁昌山脈上空遇到了杜如晦。杜如晦還警告他說,“打不起來的。”并且將他一路‘送’回凌霄閣,親自與葉凌霄溝通。說什么是為了試探周邊勢力的態度,怕各方對莊國的這次示弱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如果葉凌霄沒有騙葉青雨的話,那他就是被杜如晦蒙騙了。 杜如晦的確是為了試探周邊勢力,但試探的恐怕是周邊勢力會不會影響這場國戰! 莊國邊軍臘月二十二日就脫離對峙,表態要息事寧人,而這場國戰卻在臘月二十九日發動。 此前毫無波瀾,一動便如雷霆經空。 要說莊庭沒有早做準備,姜望絕不能相信。 兵書有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1) 莊高羨絕非怒而興兵之主。 他早年繼位沒多久的時候,就曾出兵伐雍,在當時被很多人視為政治不成熟的表現。但事實證明,正是那一戰,擊破了雍國的虛張聲勢,壓制了雍國軍方的蠢蠢欲動,莊雍邊境因此安靖多年。 莊國得以平穩發展。 他后來躲在深宮養傷的時候,無論雍國怎么挑釁,他又何曾有過回應? 秦人借境伏殺左光烈,秦楚修士在莊國境內肆意大戰,整個莊庭上下,何曾出聲?若不是姜望親歷此事,只怕根本都無法聽聞。 在姜望看來,如今莊高羨御駕親征發起的這場國戰,只怕是早有圖謀。 不僅不是一怒興師,反而是極合兵法的“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有利可圖,則戰之。無利可圖,則忍之! 從莊國邊軍臘月二十二日撤離,再到莊庭臘月二十九日發動國戰,這中間有足足七日時間。 臘魚二十九正是道歷三九一八年的除夕夜,選在這個日子絕非巧合。這一日恰恰是最不會被考慮到的日子,莊雍兩國軍民,都要準備過年。這一天最應該安寧,所以才最出人意料。 一名士卒自殺沖陣,在當時卻沒有什么波瀾。后來又突然引爆了輿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