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孫策遇到的勾心斗角說白了還真不算什么,因為是孫家內部事務,可劉瀾遇到的這些,那就多少有點與封建王朝天子和大臣之間的關系,互相試探、互相利用,這么一說看起來好學又沒有什么區別。 因為不管是古代的地位也好,還是劉瀾也罷,劉瀾用人是干什么,是用來治理自己控制的郡縣,而這些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大臣首先當然是要從劉瀾或者是天子的手中獲取高官厚祿,那么他就首先要替劉瀾和天子分憂,簡而言之一句話,把需要他們做的事情做了。 這樣劉瀾能輕松,起碼不用一天又操不完的心,而大臣身居高位,說白了名利二字罷了,要么是青史留下姓名,要么就是撈取利益讓自己和家族活得更舒服,這就是宗族觀,家族觀,自己好是肯定的,可如果還能讓子孫后代一直好,則是最重要的。 所以這就是天子和臣子之間的關系,一句話各取所需,可問題是各取所需哪那么容易,大臣如果真獲得了自己的需求舒服了,那自然就會讓天子不舒服,而君王一舒服了,那大臣可就得忐忑難安。 簡而言之一句話,天子要讓自己過的舒服一點,那就只能用大臣來替他去管理國家,而用大臣,卻又不能讓大臣太舒服,太舒服你就要撈利益,不舒服又怕他不辦事,所以要用他們還要防著他們。 那么君王和大臣之間就出現了這么一個相愛相殺的局面,尤其是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更是如此,手腕強的君王壓制宰相,宰相哪里敢得罪天子。反過來宰相則壓制君王,謀朝篡位更是屢見不鮮,就算沒有成功,那也絕對是權傾一時,相權大于君權。 而劉瀾現在的情況說白了和天子已經沒什么區別,他看上去是一方諸侯,可是他的權利可不就是治下的土皇帝,一切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那么劉瀾想輕松就不能讓他的大臣輕松,他的大臣想輕松,就不能讓劉瀾太舒服,所以互相試探,相互去摸對方的心思成為了最基本的日常,而為此劉瀾學習了后市的內閣制度,不過用著用著變成了類似明朝的內閣制度。 后世的內閣是向下負責,而明朝的內閣是替天子君王負責,實則完全就是天子的秘書處罷了,劉瀾當然清楚這一點,但是現在權利只能集中在他的手中,劉瀾又怎么可能傻到在這個時候放權。 而劉瀾越要集權,那么自然就會有人想著分權,權利的斗爭向來就是如此,劉瀾已經見怪不怪,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丹陽太守這個職位在正常的情況下選擇最合適的無疑是彭城太守戴乾以及商曹從事孫邵兩人。 此時戴乾雖仍為彭城太守,但彭城早已落入曹操之手,而孫邵乃劉繇重臣,能力絕對在劉瀾治下人才中數得上出類拔萃,要不然劉瀾也不會把商曹如此重要的部門交給孫邵,但在這個時候,丹陽太守如此重要的職缺一定要用他不僅能夠放心關鍵還要有能力的人來做,所以在思慮再三之后選擇了孫邵,這樣一來商曹就出現了空缺。 戴乾肯定不可能去商曹,而劉瀾用他去也是壽春甚至是去豫章,那么這個時候就看得到為了商曹而私底下的角逐與爭斗有多么的慘烈了,而最終的結構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雖然愿意很少有人知曉,但是劉瀾卻選擇了工曹從事徐宣兼商曹從事。 但事實上卻是徐宣給劉瀾遞了一份文書,內容是關于商曹孫邵離開一事,他的大體意思是這樣:丹陽改革正處關鍵時期,孫邵離開對商曹影響嚴重,他覺得主公既然要挑選繼任者,一定要選擇熟悉商曹之吏,更要從快從速。如今商業改革已到決勝時刻,決不可拖沓,然眼下秣陵此等人才甚缺,短期內難覓合適之人選,然臣主工曹已滿一年之差,本不該斗膽諫言,然甚至主公于商曹之重,故冒死叩求伏望主公,特賜矜全、允臣宣代官商曹,為主分憂,一并主持商業改革,待主公擇才入主,臣自再歸工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