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次被檢舉人當被檢舉時,劉瀾是允許他進行辯解的,可是辯解只能是就事論事,也就是說他只能去解釋被彈劾的這件事,而不允許其東扯西扯去攻擊檢舉人的人品和私德等問題,這是與本次檢舉毫不相干的,更何況他檢舉你是他身為言官的職責,是與他的私德與人品沒有任何關系的。 而之后你不管如何辯解,是因罪被罷黜還是被關大佬甚至是被處以極刑,那都是罪有應得,而如果只是較輕的罪責被罰俸祿或者其他,事后你要去檢舉之前檢舉你的人,那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劉瀾已經在第一條里說的很明白了,不許抱負。 所以你的派系可以找另一人去檢舉他,有問題劉瀾自然不會放過,沒問題那就繼續使用,所以劉瀾這樣做不敢保證能夠保證言官都沒有問題,但最少可以保證言官在互相的制衡下不會有真正欺世盜名之徒。 而這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三方勢力互相牽制下去,卻又不會讓他們爆大規模的沖突,歷史上的黨爭是真的恐怖,讓劉瀾心有余悸,而因言官出現的黨爭劉瀾更是要極力的避免。 劉瀾對勢力的態度很明確互相牽制與制衡是一方面,但更希望的還是他們能夠分工明確,不要互相拆臺,而要避免這些情況,那么類似言官直接的交鋒就必須要避免,只有這樣才不會爆出真正大規模的問題。 而一旦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那勢必就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面,你方收集對方的黑料檢舉,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檢舉,最后誰也別好過,卻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這個樣子,甚至一些人干脆是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這類人到底是戴著面具還是剛正不阿,也只有后人才能知曉了但在劉瀾看來,越是這種人,就越是在欺世盜名。 就好像海瑞,對他的評價歷代都褒貶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兒說事,但最少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么,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海瑞敢抬著棺材來,就已經做好了一心求死的準備,你殺他那就是正中下懷,不僅給了海瑞一個直名,更會讓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那么就海瑞來說,劉瀾眼中他是好是壞呢,其實并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歡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這種人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因為他讓天子很難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為昏君。 劉瀾還記得后世最長聽到的一句話,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夠遇到海瑞這樣的清官,卻又害怕他們的親人是海瑞這樣的清官,這就說明了海瑞這個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評價是遠遠無法與包拯相提并論的,最少在劉瀾這里是如此。 因為包公鍘親侄子包勉本來就是后人所編纂,歷史上如同鍘美案一樣并未真實上演,從私德的角度來說,鐵面無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兒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拋開私德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后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只不過青天或許沒有那么神,青天的私德或許沒有那么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圣人,人無完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包裝出來的,或者是王莽這種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因為他需要給世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須要裝出一副圣賢的樣子,而王莽這一個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后他的狐貍尾巴終于藏不住露了出來。 所以海瑞更真,因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拯更假,因為距離年代久遠,很多他的事跡其實都是戲文,但這并不能否定包拯這個人,就好像曹操,他的功績擺在那里,沒有他誰能知道天下會是個什么樣子,更何況他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