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處戒備森嚴的海軍港口,辦公樓里。
這些日子,葉楓一直在翻閱資料,查找各種關于寶島的情報信息。
對于他來說,率領地下黨海軍新一師部隊,進行登陸島嶼作戰,與島嶼上的日本入侵者交火,能否順利收復寶島?這個壓根不是什么問題。
由他帶領,一個師兵力的海軍,哪怕并不多,去收復寶島也足夠了。
問題是……
后續怎么處理寶島的各種問題,穩定住那邊的局勢,讓寶島的百姓歸心,才是難題。
這年代,可不止大陸百姓貧困,寶島那邊的狀況也好不了多少。
尤其是日本人控制這么多年,可想而知,那邊的神州百姓,絕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這幾十年,寶島是怎么丟失的?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上過學的人,能大概熟知那段屈辱的歷史,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后,不甘處島國之境,這些倭寇海盜的后代,隨著經濟繁榮,軍事強大,野心也不斷在暴漲,尤其是那批鷹派的帝國主義的軍事高層,開始策劃戰爭行動,后來,逐漸確立了向外侵略擴張的基本國策。
這個策略,也就是日本人后來臭名昭著的“大陸政策”,跨海向南擴張的首要目標就是琉球與寶島兩個地方。
作為侵略寶島的第一步,琉球成了日本的“開胃小菜”。
七十年前,琉球居民69人乘船遭遇臺風,漂流到了寶島南端的八瑤灣,觸礁沉沒,3人溺亡,其中54人被當地牡丹社等原住民殺死,剩下的12人被寶島地方政府送回琉球。
此事本為民間摩擦,但日方面卻借此大做文章,經過兩年多的充分準備,日本派兵武力侵犯寶島。
這便是寶島歷史上必須提及的“牡丹社事件”。
事件發生,一個月后,日軍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領下,從臺南瑯嶠登陸,在射寮扎營,開始向寶島土著居民進攻。
后來日軍攻至石門,雙方展開激戰。
牡丹社山民依據石門天險抵抗,殺死日軍甚多,但終因不支而退往深山。
當時腐朽無能的建奴政權,去與日本方面交涉,結果可想而知。
人人可欺的建奴政權,在日本囂張跋扈的威脅下,不斷退讓。
此次牡丹社一事,原本神州并不理虧——首先寶島是神州領土,琉球是神州的屬國,兩地居民擦槍走火,本可協商解決,礙不上日本什么事。
但當時的琉球也同時向日本朝貢,因此同屬兩國的屬國,日本便借口屬國居民被殺,殺向神州領土寶島。
看似有理有據,實際卻是霸道行為。
雙方僵持之際,日本又展開外交上的公關,鼓動多國的洋鬼子,瘋狂向建奴正確施壓,最終敲詐了五十萬兩白銀。最關鍵的是,建奴政權放棄了對琉球的宗屬關系,也等于是承認了日本對它的掌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