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道宗是當世名將,更是皇室之中一等一的戰將,這個時候比旁人更有資格說話:“左右屯衛連帶著其余兵衛之兵力,拱衛京畿綽綽有余,卻并無平叛之力。眼下首要之務自然是嚴守長安,不露半點破綻,或許伏順尚能夠心有忌憚,不敢反叛。若是貿然出兵,則等同于逼迫伏順不得不起兵反叛。” 他自然明白李承乾心中糾結,然而時局如此,唯有“穩”字當頭,才是首要之務。 為了太子之威儀,悍然出動并不寬裕的兵力征討吐谷渾,那才是下下之策。 稍有疏忽,很容易導致長安動蕩,到那個時候才是對太子威儀的致命打擊…… 房俊也勸諫道:“郡望所言甚是,殿下不應心存糾結。監國之重任,首要便是維系京畿之穩定,更何況眼下吐谷渾也只是有反叛之行跡,卻尚無反叛之舉止,派人申飭一番,再許以重利,或許吐谷渾王伏順也不敢大張旗鼓的公然反叛。” 李承乾只得壓下心中郁悶,頷首道:“那就依照諸位愛卿之言,先給父皇行文告急,懇請父皇決斷,再派人出使吐谷渾,與伏順好生談一談,使其知曉利害……這出使之人,諸位認為誰可勝任?” 眾人一時沉吟未決。 眼下是形勢,可謂千鈞一發,吐谷渾隨時都會豎起反叛的大旗,將整個隴右都拖入戰火之中,不僅隔絕長安對西域的空置,甚至會干脆提兵東進,進逼關中,危及帝國腹心之地。 出使者猶如走在鋼絲上,決不允許犯下一絲半點的錯誤,方能夠力挽狂瀾,消弭這一場戰爭。 這樣的人選,實在是不好選。 半晌,房俊方才幽幽說道:“可讓兵部左侍郎崔敦禮試一試。” 李道宗頓時贊同:“大善!崔敦禮通宵番邦諸事,敏銳果敢,實乃使者之不二人選。” 崔敦禮雖然只是兵部左侍郎,但是名聲卻很是響亮。 自幼便涉獵文史,非常仰慕蘇武,崇尚節義,唐朝建立后歷任左勛衛[4]、通事舍人等職。武德九年,李二陛下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崔敦禮時任檢校右驍衛長史,被派到幽州,傳召廬江王李瑗入朝。 李瑗本屬李建成一黨,心懷不安,遂據幽州叛亂,并扣押崔敦禮逼問京師情形。崔敦禮始終堅貞不屈。不久,李瑗兵敗被殺,叛亂平定。崔敦禮這才得到釋放,并由此得到李二陛下的贊賞,被擢為左衛郎將,獲賜良馬、黃金。 之后又歷任中書舍人、兵部右侍郎,且在大唐平滅突厥之前多次出使突厥,表現穩重,頗有好評。 一直未曾開口的馬周也頷首道:“崔敦禮性情堅毅,足智多謀,可以勝任。” 人選由房俊提議,李道宗、馬周盡皆贊同,基本就等同于定下,蕭瑀、岑文本自然不會反駁。 李承乾也很是看重崔敦禮,知道如今兵部事實上就是崔敦禮一手掌握部務,房俊基本處于“交權”的狀態,欣然道:“既然如此,那就任命崔敦禮出使吐谷渾,務必說服伏順打消反叛之心,莫要做下亡族滅種之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