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等到過了廢棄的集市,以及鑄造局所在的那一個區(qū)域之后,道路便有些南行。 關(guān)中冬季寒冷,天寒地凍,雨雪被寒冷鎖凍在土質(zhì)的道路上,開春氣溫回暖,冰凍開化,但是到了晚上氣溫驟降,白天花開的道路又被凍上,翌日又再化開……經(jīng)過人馬車轍碾壓,路面便變得泥濘崎嶇。 馬車晃晃悠悠,李治被晃得有些頭暈,抱怨道:“這道路也太過難行了吧?你是書院的司業(yè),為何不向父皇進(jìn)諫,撥一筆錢予以維修呢?還是水泥路好啊,不懼雨雪。” 房俊道:“這條路就在昆明池畔,不斷的滲水,地下水分充沛,路基很是難以夯實,鋪設(shè)水泥路面若沒有堅實的路基,也頂不了幾天。等到過些時日路面完全化凍,微臣會命人將整個路基都鏟掉,鋪上石子粗砂夯實,然后再在上面澆灌水泥。只不過工程太大,靡費(fèi)甚多,政事堂如今錢糧緊缺,諸位宰輔不肯撥款。” “想致富,先修路”的道路誰都懂,然而在任何一個年代,修路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實情。 路基夯實,路面鋪設(shè),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昆明池一帶地勢低洼,地下水分充沛,就只能從別處移來土方修筑路基,而這龐大的工程量需要動用民夫,牽涉到的麻煩方方面面。 總不能如同修筑長城一般征召民夫吧? 修完之后也不能置之不理,還要承擔(dān)后續(xù)維修,否則沒個幾年就廢掉了。唯一的好處就是這個年代的車輛稀少,不虞超載的車輛壓壞路基,搞得一年兩小修,兩年一大修…… 李治便笑起來:“宰輔們精打細(xì)算的過日子,又趕上東征,多少錢糧都不夠用,自然要時時哭窮。” 說起來,大唐的宰輔也很奇葩。歷任宰輔都是世家門閥、勛臣貴戚出身,各個家資豐厚富甲一方,結(jié)果擔(dān)任宰輔之后,一個比一個摳門兒,無論皇帝亦或是朝廷想要干點(diǎn)什么事情,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有兩個字的回復(fù):沒錢…… 當(dāng)然,也正是這些從大唐初年艱難歲月當(dāng)中走過來的人,知道國庫空虛的時候是何等的艱難,所以一直將這股艱苦樸素的精神保持下去,一個銅錢掰成兩瓣兒花,才積攢下了偌大的家底,輕易的便能夠發(fā)動一場國戰(zhàn)。 等到未來的那位“唐明皇”登基,固然在治國以及用人上還算有幾分本事,但是卻大手大腳恣意享樂,對外的戰(zhàn)爭連年敗北,導(dǎo)致國庫太宗、高宗、武后三朝積累下來的家底迅速消耗一空。 朝廷沒錢,就只能借助地方的力量維系國家之穩(wěn)定,加速了地方門閥勢力的壯大,埋下了“安史之亂”的隱患。 歷朝歷代,國家的衰弱甚至滅亡,都是從國庫空虛朝廷沒錢開始的,而國庫之虛實,又是由君王與大臣能否開源節(jié)流所決定的。 錢糧,乃是國之根基。 當(dāng)然宋朝除外,那是個奇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