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或許,只是因為兩個時間點,李義身處的位置不同吧?那個時候,李義唯一需要去想的,只是如何以副手的身份幫助皇甫嵩、盧植等人打贏本來就必勝的黃巾軍。而如今,他是并州牧,總覽并州軍政大權,需要負責的是整個并州軍民的生死。 身為統帥,很多時候其實應該將軍民變成數字,因為只有那樣,他才能夠冷靜的去思考并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實際上這也是上位者必備的一個素質,因為世間許多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如果不舍,又怎么去得到呢?雖然,聽起來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 看到李義如此模樣,蔡邕等人搖了搖頭,他們明白,對于一直都順風順水的李義來說,這種情況確實讓他很難接受。但沒辦法,為了整個并州,為了擊敗匈奴人,李義這邊是絕對不能動的。事實上如果不是五原、云中是李義的封地,李家更是世代生活于九原,恐怕他們三人都會勸說李義將五原和云中也放棄掉。 畢竟整個并州的人口近八成都集中在雁門、太原和上黨三郡,可以說只要守住這三郡,也就等于守住了整個并州。尤其是如今這種情況,天下大旱,他們相信,只要堅守一段時間,匈奴人自然不戰自敗。 “希望他們可以生還吧?”李義嘆息著。雖然心里那關不好過,但不好過也得過,最少在部隊練出來之前,李義除了被動防守之外,根本拿這些匈奴人沒有任何的辦法。 聞言,蔡邕等人沒有說話,因為這個時候,他們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勸說李義。 好半響,李義似乎心情恢復了過來,看著三人沉聲說道,“外舅,還有翼孝君、伯英君,此次請你們前來,卻是希望和你們商議應對干旱過后可能出現的蝗災……” 聞言,三人同時皺起了眉頭,“子康,蝗災乃是天災,又豈是人力可以應對的。” “哪有什么天災,一群會飛的蟲而已,就算鋪天蓋地,又怎么算的上是天災呢?”李義聞言頓時無奈的說道。他早就知道三人會怎么說,只是在真的聽到后,心中還是充滿了說不出的郁悶。只是,就算再怎么郁悶和無奈,他還是得努力勸說他們三人。 “呂氏春秋曾經記載,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三位,昔日那位農夫因為這些飛蝗會危害莊稼而殺了它們,難道招到了上天的降罪嗎?”李義看著三人問道,“還是說殺落單的幾只沒事,殺一群就會召來災禍?” “這……”蔡邕三人聞言沉吟著,雖然明明知道李義只是在強詞奪理,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反駁。畢竟他們只是大儒,各種經書學問他們自然是一套又一套,但這種問題……顯然不可能在他們的研究范圍之內。 “外舅、翼孝君、伯英君,義聽聞那飛蝗怕煙火,只需要在田地的四周以煙火熏燒,就能夠驅逐殺死飛蝗,同時義也打算命人制作大量細網來捕捉飛蝗……”李義看著蔡邕三人說道。 “萬萬不可!”蔡邕聞言連忙說道,“子康,雖然你說得似乎有些道理,但天降災禍于世人,必是有其因果……” “外舅!”李義不等蔡邕將話說完,就直接打斷了他的話,“我不知道什么因果,但我知道如果任由蝗災肆虐,并州會死非常非常多的人!還是說外舅你覺得僅憑目前的存糧,就可以在匈奴人以及白波黃巾賊眾的威脅下,安然等到明年秋收?!” “或許我們可以找朝廷求助,雖然朝廷援兵派不出,但支援一些糧草還是可以的。但那些會足夠嗎?萬一不夠呢?”李義不斷追問道。 “這……”蔡邕三人張了張嘴巴,可最終還是一句話都沒能說出來。正如李義所言,如果真的就這么眼睜睜看著,存糧真的夠嗎?如果不夠,并州會死多少人呢?他可真的不知道,也不敢去算。 “這件事情就這么定了吧,畢竟誰也不知道蝗災什么時候會出現。外舅,還有兩位,既然你們不愿意進去,那么曼柏城就拜托你們了,義親自前往三郡去勸說百姓。”李義看著三人嘆息道。 “不可!”蔡邕再次反對道,“子康你乃是并州統帥,你要離去,那誰來總攬全局?萬一那於夫羅又殺回來了呢?” 說到這里,蔡邕猶豫了一下,隨后在李義的注視下嘆息道,“也罷,為了千萬百姓,我就走上那么一趟,希望能夠說服眾人吧。” 蔡邕說完,臉上露出了一絲苦笑,他是實在不想做這種差事,畢竟這種天降災禍,在他看來如何是人力能夠去阻攔的?一旦阻攔,誰知道還會發生什么更大的災難?只是也正如李義所言,如果真的看著,那要死多少人呢?如果說沒有戰爭的話,還可以上疏朝廷請求支援糧草,但如今這種情況…… “放心吧外舅,義等下就焚香祭拜禱告蒼天,如有任何災禍,就讓它降臨在義的身上吧!”李義見狀連忙說道。 “哼!難道子康認為我蔡邕是那貪生怕死之輩嗎?!”蔡邕聞言冷哼道。說完,還沒好氣的罵道,“而且如果你出了什么事情,琰兒那邊我又如何交待?!” “是啊,伯喈所言沒錯,為了千萬百姓,我等又豈會貪生怕死?!”橋羽和張芝兩人附和著。 “多謝三位了!”李義聞言,起身作揖恭聲說道。這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因為了解這個時代的情況,所以李義知道蔡邕三人能夠做出這個決定有多么的不容易。 天人感應,其實很早就已經存在了,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人們的見識太少了,所以只能夠將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當作是天降災禍。而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奠定了天人感應的理論和基礎。簡單來說,就是各種災異如地震、洪水什么的,都是因為國君失德而引發的。 而西漢時期,董仲舒將這份學說徹底的發揚光大,因而如今每逢災禍,基本都是各種大赦天下。 李義自然不可能怪蔡邕他們,畢竟這是屬于時代的局限性,每個時代都會有他的局限性,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見識太少了。看得多了,經歷的多了,其實也就是那么回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