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雖然說這東西做起來是不難,可畢竟是他們發明出來的玩意兒。 “嗐,啥也不說了,沈淵,你娶了個好媳婦,好好對人家?!? 里正也著急干活沒有多待,說完就趕緊去割麥了。 左右這東西是沈淵媳婦想出來的,將來就算仿制品一大堆,有他在這里,誰也不敢貪人家這個功勞。 沈淵大伯也過來看了一會兒,嘖嘖稱奇,還想著他們那邊收完,就趕緊過來幫沈淵呢,看沈淵這速度,估計會比他們還快咧。 結果可想而知,只有一個壯勞力的沈淵家,這個麥收卻是最快的一家。 他家的地在村里并不算多,一個人又頂五個壯勞力,竟是頭一個割完麥子的人家。 麥釤還被大伯家拿去用了。 這一用可不得了,平常割一畝地一個人需要兩個時辰,這麥釤用起來半個時辰就好了。 一個人一天做工六個時辰,平常只能割三畝地,這都能割12畝地了。 怪不得沈淵家那三十畝地,兩天多點時間都弄完了,他們都還在地頭忙活著呢。 眾人再次驚嘆,這下有更多人家蠢蠢欲動,想要做麥釤了。 不過今年是來不及了,明年一定整一套。 沈淵速度快,割完后又幫著孩子們把麥子都給撿干凈,全部用牛車拉到了麥場。 在麥場需要進行脫桿和脫粒的操作,只有等麥穗變成了麥粒,才能算是顆粒歸倉。 蘇晚晚看沈淵在那里先進行脫桿,竟是放置了一個大木桶,拿著一捆麥子使勁在桶口處敲打,這樣麥穗就落入桶內。 麥場還有很多人也在進行同樣的操作。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鐮刀,沒有鐮刀使用的人就在這里進行其他環節,這些活兒都是同時進行的。 就比如大伯家,大伯領著沈亮和沈衡在地里收麥,大伯娘就領著兩個兒媳在這里脫桿,孩子們撿麥穗,沈肅負責把麥子往麥場拉。 真是各有分工,有條不紊。 天氣是真熱,蘇晚晚還真看到有的漢子光著膀子,沈淵還好,只捋起了袖子和褲腿。 沈淵力氣是真大,別人摔好幾次才能把麥穗給摔到桶里去,沈淵幾乎一把一下,一會兒就摔完一桶麥穗,沈昭就帶著孩子負責把麥穗晾曬起來。 農忙時候有些農民真的是晝夜不分的,真正見識到他們的辛苦,蘇晚晚才知道古代這生產力有多不行。 在現代,大型收割機,收出來直接就是脫了殼的麥粒了。 可是,她也造不出來大型機械啊,還是看看有沒有其他工具吧,就比如這脫粒工具和脫殼工具。 現在都還在脫桿,有的麥子沒收回來,脫粒還要等兩天才能進行,聽說也是用石磨碾壓脫粒。 蘇晚晚了解了一圈,忍不住嘆氣。 慢,真是太慢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