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彈奏結束了。 李志凡站起身,還沒走到臺前,下面便想起了一片掌聲。 這是今天決賽第一次有掌聲響起! 似乎所有人都忘了錄制前導演組交代的紀律,發自己內心不由自主的給予了李志凡熱烈的回應。 而電視臺的錄制組也沒有在第一時間出來阻止。 因為他們也在鼓掌! 這首由華夏民樂改編的作品,要說什么技術性、難易度,都似乎沒有什么可探討的,但是從音樂性、藝術性來講,卻值得為人稱道,甚至值得被深入研究。 “李!你好!” 克萊德韋爾作為首席評審,第一個開口說道,“今天我很吃驚,我很喜歡華夏的民族音樂,但你這一首,又不是一般我們認為的民族音樂,你也說了,是戲曲改編,為何會想到做出這么一個改編?” “我是想來點不一樣的!”李志凡說道,“在華夏,其實有大量的優秀民族音樂值得被改編,值得被挖掘出來,拿到世界舞臺去展現,而不是只有華夏十大古曲,我想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做出一些貢獻!” 克萊德韋爾說:“比起前兩次來講,這次你在演奏中放下了炫技,放下了你的長項,很多地方都化繁為簡,不過在音樂改編上,你卻拿出了讓人值得經驗的手筆,我想這恐怕連很多資深音樂家,都無法處理的這么恰當!” 李斯特說過:“只有音樂的問題,沒有技術的問題。” 這句話有兩面:第一是對他這種炫技派而言,技術當然不成問題,音樂性反而是他畢生追求的極致;第二是得先知道音樂是什么,要怎么樣處理生動,然后再去解決技術的問題。 一味的追求技術、彈奏技法,終究只會換來一首枯燥無味的曲目。 當下的鋼琴比賽中,競爭是十分激烈的,因此有客觀的技巧判斷標準存在,大家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就像跳高要跳三米高一樣,一定得跳過去,跳得過去就是鋼琴家,跳不過去就不是。 這就造成了大家在技術上的競技,技術放在第一位,對音樂的詮釋反而放到了最末尾,本末倒置使得這個世界出現很多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但缺乏優秀的、真正的音樂家。 李志凡已經是專業青年組第八位上臺的選手,他后面只剩下兩名,所以他的得分至關重要,如果比前面七個都高,那么晉級三強就穩了,如果沒有,那懸了。 評審們一一舉牌亮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