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主旋律的第一個落下時,李志凡突然開口,呢-喃細語: “月白風清花襲人,紗窗青燈透雙影。夜闌萬類盡無語,猶聞西樓讀書聲。” “風雨共濟長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青梅竹馬倆無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李志凡的聲音不高,只有前一兩排的評審和部分選手能夠聽到。 但這輕吟絲毫都不突兀,就像用鋼琴彈奏華夏樂曲,反而讓音樂更具民族韻味。 第一排,一名華夏評審坐直了身子,雙眼瞪圓盯著李志凡。 他聽過無數(shù)華夏古曲,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也是將這音樂改編成適合西方樂器演奏的曲目,送到國外演出傳播。 這些華夏古曲大都有技術(shù),有內(nèi)涵,唯獨卻缺乏傳播性,能夠被改編送入高雅之堂,卻難以被現(xiàn)代的普通民眾接受,像陽春白雪,高山流水,只有仰望。 究其原因,還是在旋律上的悅耳性上出了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音樂不夠親民。 目前被圈內(nèi)推崇的華夏古曲,其實在古代也來自上流士大夫階層,因為古代的琴棋書畫、君子六藝,都是貴族玩的,哪里能在平民百姓中接地氣。 但百姓也有自己喜愛的娛樂,那就是戲曲,一直以來,他們這些音樂人士對地方戲曲、小調(diào)都沒有太大的關(guān)注,在改編選擇上也沒有考慮過。 而今天,李志凡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一個真理,百姓喜歡的通俗音樂,也能變得高大上。 臺上,李志凡還在低聲淺吟: “朝夕相伴幾度春,莫知英臺女兒身。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風流種,窈窕碧玉亦多情。花前月下常相會,撮土為香山海盟。” 通俗的旋律,華夏傳統(tǒng)音調(diào)的運營,結(jié)合這首七律古體詩,讓整個會場沉浸在陶醉之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