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孝順當然沒錯,可是愚孝就錯得離譜了。
往深了說,這其實是社會倫理的深度映射。
就是人們在老了之后,該如何分配社會資源的問題。
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古代,社會資源有限,是必須要優先供應有勞動力的人們。
好鋼用在刀刃上。
保證了足夠多的勞動力,才會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而上了年紀喪失勞動力的老年人,地位就顯得尷尬了起來。
全世界范圍而言,出現過兩個極端。
一是小日子國家,在古代時,由于食物有限,不得不將家里的老人背到山上,任由老人在山上自生自滅。
然后將有限的食物讓給年輕人。
其實,這也無可厚非。
畢竟小日子土地實在是貧瘠,也種不出什么像樣的食物來。
只有優先保證了年輕人的食物,才會使得自己的族群不會被社會淘汰。
可在華夏文明圈內,自然是絕對不會允許出現這種事的。
因此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的鼓吹孝道。
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在老了以后,會有人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好自己。
再往深層次說一點,這不就是人性中極度自私的一面嗎?
適當的孝順,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可當孝道被整個社會輿論所裹挾,自然也就走到了孝道的負面,從而引發一些社會不良現象。
比如二十四孝,簡直就是一個比一個秀三觀的下限!
更何況,還有利益夾雜在其中,更是將孝道裹挾得不倫不類。
孝道,也是被別有用心之人,當作工具利用罷了。
這些道理,曹昂當然是懂得的。
現在的曹昂,雖然貴為天子,被群臣奉為圣人,這些話也是不敢說出口的。
因為沒有哪個人,敢以一人之力,去對抗整個社會輿論。
曹昂不禁在心里腹誹道:
“孔融啊孔融,你是莽村出來的嗎?你咋這么莽呢?別以為你的先祖是孔圣人,你就可以在這里大放厥詞!?”
“不過朕也是佩服你的孤絕與勇氣!敢用這樣的言論,來驚醒世人!”
天子沉默不語,大殿內的群臣早已是議論紛紛。
不過他們都是一臉義憤填膺的樣子,紛紛指責孔融大逆不道,恨不得將孔融逐出朝堂。
唯獨御史大夫諸葛亮,選擇保持了沉默。
這種話題,或許是諸葛亮不屑于參與。
也或許是不便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