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蘇軾乍然出聲,卻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得不少陷入疲憊期的帝王都不由得精神一振,再次坐直了身子。 方才詩文比拼上,就算記不的旁人,也不會有人認不出蘇軾和李白這二位大名人。 宋仁宗笑的跟彌勒佛一樣,滿臉慈和的看著蘇軾,連聲道。 “愛卿只管慢慢答,不要有壓力!” 蘇軾拱手謝過仁宗,目光像是遙遙看了一眼下方,這才慢慢開口。 “臣這一策,想要獻給……” 帝王們各個豎起耳朵,清咳了幾聲做矜持狀。 蘇軾目光從帝王中劃過,在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停了一下,最后,竟然緩緩落到了其后隔了幾位的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大唐,玄宗陛下?!? “……朕?” 李隆基睜開眼睛,實在掩蓋不住詫異震驚,甚至都有些受寵若驚。 作為天幕曾釘上過半個恥辱柱的皇帝,選擇他作為獻策對象的士人實在少之又少。 自然,比他待遇更差的也不是沒有,畢竟他只是半個…… 更不必說玄宗一朝本就是唐盛極則衰之勢,要想在此處獻出挽大廈將傾的策論,何止難上加難。 蘇軾一抬手,從袖子里取出厚厚一摞紙,雙手奉上。 “臣的題目是——唐衰于安史之亂,實然病根積蓄已久,何解?” 他說,“幸甚,臣算是取巧,曾因對李太白前輩的憧憬,對玄宗一朝前后多有了解,故從各地方行省的‘制策’上對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因篇幅較廣涉及較多,故而多花費了些時間?!? 李隆基看著蘇軾手里厚厚的一疊紙,有一剎那覺得有些頭暈目眩。 縱然是方才殿前對答的學子,也多數是口述由天幕記載,只粗粗提出了些框架。 可蘇軾手中這一疊,顯然絕不只是什么框架,而是切切實實的可以落實的制度政策?。?! 這恐怕是當真全然量身定制,所費苦心,甚之遠矣?。? 仁宗見這一幕,頗有些慨嘆。 “子瞻在‘制策’一科,可是我朝絕無僅有的三等啊?!? 【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唯吳育與軾而已?!? 而蘇軾之制策,更甚前者遠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