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一日,衛淵與趙曦在宣政殿內議事一夜。
主要涉及到的內容,還是有關來年北伐之事。
衛淵說,來年北伐,可以嘗試收復云州,借由云州,逐步將整座燕云十六州割裂蠶食。
其實這個計策,當年范文正公就有提過,可是當時大周的軍隊,連雁門關都出不去,就別說什么妄圖割裂燕云,逐步蠶食了。
而衛淵提出這個說法,也代表著,來年北伐最好的結果,就是攻克云州。
趙曦道:“衛師,提前準備一年,難道,還不能擴大戰果?”
衛淵搖頭道:“收復燕云,臣想了想,至少要再北伐三到四次,每次攻取一州一地,逐步蠶食、謀劃,不使戰線拉得過長,方可立于不敗之地。”
這是最為穩妥的法子。
倘若不在乎什么傷亡或是代價,哪怕是有戰敗的風險,發動幾次超大規模的戰役,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一旦敗了的后果,就是所做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衛淵心里很清楚,畢其功于一役的機會,他早已錯過了,可是,他不能向天下人說,他錯過了。
抵御遼軍南下的數十萬大軍,輾轉大半個中原,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這支龐大的軍團,論志氣與鋒芒,堪比‘開國之兵’。
如今,隨著一系列軍改結束后,理論上,五大營軍隊的戰力定會有所上升,但事實如何,誰心中也沒個底。
此刻,衛淵見到趙曦神情有些落寞,只好再次開口道:
“臣來年北伐,除了云州之外,若有可能,就嘗試去攻克蔚州,若能將兩州之地全部收復,則能對今后第三次北伐起到莫大助力?!?
說白了,來年北伐,最大的目標,是要攻克云州,其次就是蔚州。
只要將這兩州之地奪來,那么,衛淵的北伐,就算是成功了。
從實際意義上來講,衛淵這是第一次率領大軍團出雁門征戰,應該是第一次北伐。
但因中原大戰結束之后,衛淵曾北上繼續驅逐敵軍,而且,還讓敵軍讓出燕云三州之地,故而,那一次,被朝野上下的人定義為是第一次北伐。
來年再行征戰,就是第二次北伐了。
“西夏那邊怎么辦?”趙曦問道。
衛淵北伐之后,西夏若趁機攻周,又是一樁麻煩事。
“來年北伐之際,臣不會調動西部大營一兵一卒,臣只用北部與東部兩大營。”
“屆時由種諤全權指揮西部大營,則延邊穩妥?!?
衛淵將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想清楚了。
“衛師,若來年北伐,這兩年,你身上的擔子可不小,又要操辦講武堂,又要調度各地物資,為來年北伐做準備?!?
“你可需什么幫手?朕讓六部不惜一切代價支持你。”
趙曦雖然還小,但他深知一個道理,舉國上下,過去或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除了衛淵之外,再無人可能收復燕云乃至死死壓制住西夏與遼國。
衛淵道:“臣已讓東部大營將士,分批次,陸續與北部大營合并駐扎在雁門關一帶,今年若無大災,應極早將糧草囤于前線,以備無患。”
來年北伐,他要學霍去病,主打一個出其不意。
待遼軍反應過來,云州戰役早就打響了。
開武三年二月六日。
蘇轍自女真返回汴京。
一路上,可以說是有驚無險。
在蘇轍入關之前,有許多遼國閑散武士,想要刺殺于他,結果都失敗了。
衛淵猜測,失敗是必然,遼國只是想在自己的主場上找回一些面子。
蘇轍又說了很多有關女真族的事情,
“自遼國道宗駕崩之后,女真一族對待遼國的看法,基本就是聽調不聽宣。”
“原本契丹向女真安插了許多官吏,但都被女真控制。”
“如今,遼國內部,蕭與耶律這兩大姓氏也爭的厲害,女真居于草原上,他們的百姓,是坐在馬背上長大的,一旦壯大,會立即威脅到契丹?!?
遼國的最大族群,就是契丹族。
衛淵道:“看來與我們的猜想差不多,你此番見到完顏烏骨乃,他對于合盟一事,如何看?”
蘇轍道:“女真首領說,只要我軍出了雁門,攻打遼國,他們不會與遼國一道,與我軍為敵?!?
衛淵意料之內的點頭道:“他們不敢或是不急于與我們合盟,應該是擔心我們另有歧途,不過,假以時日,他們會明白,我們與他們,都有著共同的敵人。”
蘇轍問道:“侯爺下一步打算如何做?”
衛淵道:“與女真族保持密切的往來,同時暗中給予金錢與武器上的幫助,教給他們鍛造鐵器的法子,最好讓他們迅速壯大起來,將整個遼國徹底攪亂?!?
這樣做,無異于是與虎謀皮。
但衛淵有足夠的自信,可以在女真超脫掌控范圍之前,將其徹底擊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