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桂林之戰結束已經有三個月,興華軍因為也受到了一定損失,并且大部分都是步兵的原因,所以沒有辦法對清軍進行大規模追擊,而且最重要的是,清軍撤走之后,湖廣南部,廣西北部,還有廣東一帶成了軍事真空地帶,這里的老百姓并沒有被趕盡殺絕,雖然經歷歷次戰亂,人口損失不小,但各方軍隊撤走之后,老百姓開始逐漸回流。
故土難離,這是華夏人的家鄉情結,當然不排除有些人愿意去壕鏡或者去瓊崖,或者是遠渡重洋去南洋重新謀生,但實際上大部分人還是愿意留在家鄉的。既然現在已經沒有軍隊威脅,民眾自然就陸陸續續回來了。
興華軍一邊追擊,一邊還要忙著接收這些地帶,廣東暫時是顧不過來了,興華軍也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但是廣西一帶,肯定是要收歸囊中的。所以興華軍忙著接收地盤,自然也就放慢了腳步,畢竟民眾才是最重要的,此時,多一個人就多一分力量,興華軍從安南出發,打入廣西,在華夏的土地上作戰,那么民眾、人心才是頭等大事。
本來對于統帥部來說,這是個頭疼的事情,因為這勢必會耽誤接下來的作戰行動。按照統帥部和高衡的意思,清軍在桂林之戰中遭受重創,此刻正是趁熱打鐵的時候,總不能再給清軍一年半載的時間進行恢復,所以,制定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尤為重要。
誰能想到,這時候出了黑天鵝事件,金聲桓竟然在江西反叛了,這無形中幫了高衡的大忙。雖然統帥部判斷,以金聲桓的實力,肯定是頂不住清軍猛攻的,但拖延幾個月時間應該沒問題,畢竟江西也算不小,清軍南北夾擊,要清掃不少城池。
但是對于金聲桓其人,高衡是嗤之以鼻的,要知道,明末跟清軍作戰的軍頭數不勝數,但是高衡對這些人的判斷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是否投降過清軍,如果你是在原非清軍體系下作戰的軍頭,比如李定國、秦良玉、沐天波就屬于這種,要不就是農民軍,要不就是明軍,你只要跟清軍作戰,你就是好漢。
但你如果是在清軍體系下打過仗,然后又借著什么反清復明,或者其他什么名義來起兵反清,那就基本上被高衡認定為兩面三刀的典型。因為這些人既然能一上來就投靠清軍,說明本來就不是什么意志堅定的人,只不過是因為清軍許諾的好處沒有獲得,或者說不滿足于清廷給他的位置這才起兵反叛。
這種典型的代表就是三藩之亂,難道吳三桂他們是真的要反清復明嗎?不過是想自己做皇帝罷了,拉虎皮做大旗的事情,他們干得出來,這種人有一個算一個,都不是什么為國為民的好人。金聲桓實際上也是這種,都已經是江西提督了,永歷朝廷也完了,你現在起兵反清,算什么事?
高衡對成子龍等人說過,如果是秦良玉這種人反清,興華軍就算是拼了命也要幫幫場子,但是金聲桓這種就算了吧。而且高衡也不看好金聲桓反清,畢竟清軍雖然在興華軍面前是手下敗將,但是在金聲桓這種人面前又是虎狼之師。
桂林府,這里已經變成了興華軍臨時的前線基地,高衡和成子龍從臺島返回,在壕鏡登陸之后,便馬不停蹄趕回桂林,當然在此之前,他已經跟馬士加路也有過交流。好在這個佛郎機人還算是比較配合,并且愿意跟興華軍合作,而且還主動提出可以用自己的艦船幫助興華軍運兵,甚至可以提供一百個葡萄牙火銃兵進行支援。
當然,這點兵力高衡肯定是看不上,不過伸手不打笑臉人,既然馬士加路也愿意合作,不如先爭取過來,至于收回壕鏡的事情,其實不用太著急。只要擊敗了清軍,華夏一統,壕鏡自然就會回來了。
回到廣西之后,高衡直接在桂林設立前線指揮部,就在桂林統率全軍,成子龍和景昭等人則趕回統帥部,協調后方事宜,高衡給他們的時間是一個月,一個月之內,務必將興華軍的兵員損失給補充完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