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他參會的參知真人,有些已經知道,有些還不知道,不過用不了多久,都會知道。
其實也不難猜。
在給前任大掌教上“廟號”的大議上,突然談起這個問題,總不會是談玄圣,或者談四代大掌教。很明顯了,要么五,要么六,或是干脆是五加六一起談。
很快,大掌教便談到了五代大掌教的問題。
整個會場的氣氛頓時凝重起來。
只是誰也沒敢貿然出言反對。
否定五代大掌教的事情,雖然是三師在幕后推動,各大世家也跟著推波助瀾,但明面上是六代大掌教干了這個事情。
給五代大掌教翻案,表面上是否定了六代大掌教。
不過六代大掌教是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沒有自己的嫡系班底,也沒有優秀傳人,甚至紫霄宮都差點讓他解散了,自然沒人給他說話,把一切罪責都推到六代大掌教的頭上,不深挖,點到為止,也沒什么問題。
雖然六代大掌教不是死人,但不在人間了,這跟把罪責推到死人頭上是一樣的道理。
大掌教坐在空了許久的大掌教寶座上,整個金闕只有大掌教的聲音。
“自由是有邊界的。事實上,世人并不需要過分的自由,世人更需要規則、界限和保護,世人厭惡混亂,需要一個既能提供約束又能提供庇護的領袖,誰能平息混亂建立秩序,就會得到擁護。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有兩個人是繞不開的。
“一個自然是初代大掌教玄圣,是玄圣結束亂世,建立了道門的秩序,另一個就是五代大掌教,進一步強化了玄圣的秩序。
“談到秩序,我想說一下當年的平王東遷。表面上看,此事的原因是烽火戲諸侯,紅顏禍水。若能看得更深一點,就領會了幽王是昏君的道理,得出幽王把過錯推給女子的結論。其實這兩個觀點都很淺顯,主要過錯既不在褒姒,也不在幽王。
“想要一覽全貌,就要深入了解當時的背景。其實是幽王想要廢掉太子,改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結果是太子聯合舅舅申侯造反,引西戎入關,殺了幽王,太子自立為王,是為平王。而外戚申侯對于王室的滲透和架空,則正是幽王要改立太子的原因,后來申侯的造反行為也證實了幽王的擔心不無道理。平王自立為王后,又有其他諸侯擁立了幽王的弟弟,雙王并立長達十年之久,更是說明了平王并非正常繼位。
“所以說,這能怪幽王或者褒姒嗎?總不能坐以待斃吧。或者干脆說,幽王作為天子,他有沒有廢掉太子的權力?如果有,那么平王就是造反。
“平王造反成功,一個弒父的逆子,不忠的逆臣,要為自己粉飾,于是搞出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抹黑想要廢了自己的父親是昏君,幫伯服爭奪太子之位的庶母褒姒是紅顏禍水,這是權力斗爭的本質,而非簡單的昏君和禍水。
“可平王未能如愿,雖然他殺了幽王,但請神容易送神難,西戎血洗了京城。整個西部,在諸戎的掌控之中,平王無奈,才東遷龍門府。此舉造成的嚴重后果不可估量,不僅是王室的威信蕩然無存,政令不出龍門府,而且導致天下失序,由此埋下了諸侯并起的禍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