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的選擇往往就是這樣,面對一個確定的平淡,與一個有風險的不凡,經歷越多的人越可能選擇前者。 蔡瑁有一種強烈的判斷,雖然前番東海王并沒有給予任何答復,但是眼下東海王定然是更加希望自己投靠過去的。 這會兒蔡瑁有一種籌碼的覺悟,而有時一個失去了兵力的籌碼往往更加容易被接受一些,蔡瑁猛然想透徹了。 蔡瑁的判斷倒是準確的,楊銳自然是希望看到這種情形的出現,荊州若是完全統一在劉琦的聲望之下,那么豈不又將是鐵板一塊了? 那時的結果倒是正如劉琦所預想的,楊銳僅僅將南陽之地與豫州之地納入到勢力范圍之中,爾后真誠地幫助劉琦上位。 本來南陽之地與豫州之地就是楊銳的后花園一般,想要取下來隨時都可以下手,又何必非常當做他人酬謝自己的籌碼呢。 因此楊銳定然是不會眼看著劉琦在荊州做大,白白浪費了此前一切設計的,那不相當于白忙活一場了么? 只不過楊銳也有些心理上過不去,此前他與幾人都沒有料到劉琦會有這么大的能量,或者是忽略了一些其中的細節影響,諸如劉琦打著己方名義攻打襄陽城之類,因而楊銳與其口頭上達成了幫助劉琦上位的協定。 人無信而不立,若是這會兒蔡瑁與劉琮等人來投,自己便立即答應下來的情況下,自然是失信于人,讓天下人笑話,于將來類似的情況發生時不利。 試想有著本次事宜開頭,接下來誰還敢相信楊銳。 關鍵是此前楊銳還通過圣旨與出兵的行為,公然支持荊州長子劉琦來傳承州牧一職,這會兒立即站到劉琦對立面上的話,無異于扇自己耳光。 當然了,蔡瑁與劉琮來投,楊銳也是要最大程度上接受的,這樣也可以標明自己的態度,為人留下一笑后路,有利于鼓勵類似情況發生時其他人繼續來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