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好了好了,我一開始就不該扯這個話題,趕緊說正事兒吧。”顧驁有些聽恭維聽得耳朵起繭,連忙打住了對方。 “對不起,是我太激動了,您說說您的見解吧。”王富立刻端正了姿態。 “我之所以把你這種年輕人留下來聊聊,也是覺得我從旁觀摩、聽取彙報了將近兩年,發現金屬鹽蓄電池技術領域的專家們,思路都盯在正極的電極金屬鹽材料結構上。 為什么沒有人對負極的石墨材料作出優化呢?那部分就沒有提升效率的空間么?不瞞你說,我雖然之前不太懂電池材料技術,但我的資源擺在這兒,沒吃過豬肉也見多了豬跑。 這兩年里,聽取的國內技術帶頭人和曰本頂級專家的彙報,也有十幾次了,大家對于負極的石墨材料都恨滿意,也不覺得有什么好優化的。我想看看年輕人有沒有膽子更大一點的想法。” 王富有些為難,他在有色金屬研究院三年讀研、三年研究的資歷,一切的經驗都告訴他,這里面沒什么挖掘空間:“顧總,材料科學雖然目前還是試錯為主,但還是要講一點理論物理的,石墨作為電池負極,已經是一種高效單質了。 而且作為單質,要進行調性就只有在原子排序結構方面做文章了,可石墨的特性就是原子層列非常鬆散容易變構的,這怎么會有人去研究呢? 小學科普文章里都提過,石墨和金剛石都是碳元素單質的表現形態,金剛石之所以最硬就是因為穩定的三角體原子架構,而石墨最軟就是因為鬆散層列架構。” 顧驁并不為所動:“我也了解過相關科普,不過所謂的石墨結構‘層列鬆散’,應該只是說石墨原子的層與層之間鬆散吧?單一層本身之間,六邊形的原子擴散架構,應該是很穩定的。那為什么就沒人想過減少石墨層數來揚長避短性狀呢?” 這個話物理化學及格的中學生應該都聽得懂,不過還是解釋一下。一般認為的石墨很軟,就相當于說很多石墨原子構成的一團“樓房”里,柱子是非常軟的,跟橡皮泥一樣脆弱,可樓板和房梁是很堅韌的。 每一層石墨原子的六邊形架構,那還是很穩的,不穩的只是每一層之間,而非每一層之內。相當于這個樓哪怕因為柱子軟而塌了,塌到地上還是一整層樓一整層樓的,單層樓的整塊地板是摔不碎的。(不太貼切,但就這么一比喻) 王富卻沒法理會:“可是,一毫米厚的石墨,就有300萬層原子層,你材料加工工藝切得再薄,到了微米級還有幾千層,納米級還有幾層乃至十幾層。 我知道香積電也是您的產業,您是做半導體的,您應該知道,目前香積電量產的最小加工精度也不過是500納米級,小規模實驗室應該也不會小于300納米,那切出來至少還有好幾百層碳原子的厚度呢,根本不會影響到量子層面的材料特性啊。” 誰讓你用切的了? 當然,最后這句話顧驁沒說出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