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我這里投資和合作了兩家公司,都是舊金山本市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一家叫tde,是5年前成立的公司,新也不算新了。另一家叫iredi,3年前的新公司。 前者,我近期花了一千五百萬美元,收購了30%的股權,并且跟他們簽訂了獨占研發合同。 這家公司1982年剛成立的時候,就開發了電子制圖軟件,td1.0版。不過那時候電腦的性能都跟不上,這種高精尖的制圖軟件只能在ib的小型機工作站上工作。 一直到84/85年的時候,隨著p性能開始變強,td的2.0時代,選擇了跟當時剛剛成立的ib/微軟開放式操作系統聯盟合作,開發了p版,可以在微軟的-d1.0系統上使用,當然,因為-d只支持英特爾80x86架構的p,所以td當時的版本,也都是針對80286或者386的指令集來優化的。 不過,我覺得,經過這三年的p和其他硬件技術進步,基于d-d的d軟件已經遇到瓶頸了。如果tde公司肯開發后續由我們王安平占的優化版本,將可以實現質的飛越我希望將來我們的電腦,能讓設計師們用鼠標或者軌跡球、觸摸板畫圖,而不是跟現在的d版一樣只能打命令行。” 顧驁的這個區別,80后90后乃至更年輕的用戶或許無法理解。因為后世用d的人都習慣了鍵鼠結合。 不過在歷史上,整個80年代中后期,到widw出現之前兩三年,td其實都是基于純鍵盤敲命令行來畫圖的,而且最麻煩的是,界面反饋不太直觀,縮放也很繁瑣(鼠標時代都習慣了直接鼠標滾輪縮放圖像大小了。但是d時代每一次縮放都要單獨打命令行,還要設定縮放中心點坐標) 可以想象一下,d的機器大多數時候都是連鼠標都不需要的,也不需要圖形界面,那玩意兒作圖能效果好么? 顧驁想做的,不是一個徹底從無到有的d,但至少是一個能夠捕獲全世界所有顏控用戶,包括哪些美領域工作的設計師的好感的作品。 他要做到圖形界面的實時反饋、鼠標輔助制圖的操控感。 這在1988年,bsp; 因為d系統的弱點就跟后世安卓機一樣,對硬件性能肯定是有浪費的,而且你一旦做了開放式操作系統,你就要為投奔你這個系統的硬件低端機留出冗余。 而顧驁的封閉式系統,是全面針對性優化的,這就好比同樣p的蘋果,性能應該比安卓強一些。 當然,王安電腦原先是沒有豐富的圖形界面使用傳統的,所以顧驁這一波的轉型設計,多少也是借鑒了一點隔壁喬布斯的風格。 反正風格本來就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除了tde公司制作的d之外,另一家iredi比較小,所以我直接花了幾千萬全資收購了,只給創業者團隊留了一些分紅股。 這家iredi是做偏美工的圖形處理的,目前算是細分領域的行業第二,跟投靠了蘋果聯盟的dbe公司是競爭對手。 我對它的期望,是可以發揮在動畫和影視特效處理方面、還有原創作圖方面的優勢,并且追趕上dbe在修飾作圖方面的前期領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