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知道就好,那你有什么計劃么?”吉布森抹了抹鼻子,似乎很糾結。 愛德華.米勒聳聳肩:“簡單來,大方向就是:我去了王安之后,不能明著把研發部和其他開支都撤了。賣掉一個專利,就要買進兩個專利。開掉一個高薪工程師,就要招進來兩個低薪工程師。 甚至都不用招低薪工程師,我們把商務客服轉成技術支援,把技術支援偽裝成研發工程師,甚至把新招聘的市場開拓人員也調整組織架構,定義成技術支援…… 反正,我有的是辦法確保外人看不出我在瘋狂壓低研發成本,他們只會看到,我壓低的是‘因為冗員低效而浪費掉的成本’。至于更具體的操作,要見招拆招了,現在沒法跟你。 愛德華.米勒這一招,在美國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經濟頹勢時,是經常用的。 眾所周知,92年克琳頓干掉老不死時那句經典的名言“蠢貨,問題在于經濟”。可見在李根末期和老不死任內,美國的經濟真的出了大問題,否則也不會民怨那么大。 是克琳頓上來之后,才主導了美國歷史上和平年代最迅猛的一波增長,gdp持續增長了80個月,失業率也下降了。 但事實上,無論是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還是08次貸危機,每次經濟不行的時候,反對檔就攻擊:當年克琳頓那個所謂的創造就業、失業率降低,完全是虛的。 因為那是一種“砍掉一個高薪崗位,創造出兩個低薪崗位,而這兩個低薪崗位錢加起來可能都沒原先失去的那個高薪崗位多”的就業創造。 基本上是淘汰掉一個四五萬美元年薪統計段的崗位,創造出1點5個一萬九千美元以下年薪統計段的崗位。 當然這事兒不能怪克琳頓,這是全球化進程導致的。露西亞解體后,美國的全球產業轉移進入了高峰,美國的中低端勞動力要跟全球的同行競爭。 所以克琳頓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崗位,已經很不容易了,即使崗位多了后薪酬總額反而低了。 不過,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對于這種趨勢,卻有一點需要捂蓋子:你一家公司的技術和生產空心化,畢竟是報表上不好看的。 要迎合國民投資偏好,你就得既拋棄美國勞動者,又不讓大眾看出你拋棄了美國勞動者。既做表字,又立牌坊。 所以華爾街那些成本管理大師們,也就是在這幾年里,摸索出了這套“既迎合這一崗位創造趨勢,又不顯得降低企業科研競爭力”的障眼法。 我確實開除了本土化的很多工程人員,但我一邊開除,一邊把客服重新批量定義為技術崗,把其他銷售崗也偽裝成技術崗。 賣掉高價專利的同時,還買入更多沒有商業價值、便宜、但可以裝門面的跑量專利。 而愛德華.米勒既然是深受華爾街信任的重整操盤手,他顯然也是這種操作手段摸索的先行者。 他自以為他這套耍詐手段,是超前于時代的、甚至可以瞞過顧驁,也就不意外了。 因為如果沒有穿越者的話,米勒的招數是真的牛逼的,能騙過歷史同期絕大多數人的,能經得起平行時空歷史驗證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