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海處長的話里話外,都透露出對于顧驁剛才提議的效果的懷疑。 然而,顧驁卻很有自信,他斬釘截鐵地加上了一句籌碼: “不,如果海處長能夠促成‘固定時間段買斷’這種新的交易模式,我想,片商能夠給予的折扣尺度,會遠比你們想象的更大。哪怕按原價打一折,甚至零點幾折,都不是沒可能。” “零點幾折?”這個數字讓海處長大吃一驚,“這不太可能吧?” 說到底,還是剛才她誤會了顧驁所說的“折扣”的尺度。 過去幾年,中影進口公司跟外國片商談判時,也并非完全沒有進行過類似的試探。但是據海處長所知,還幾乎沒有出現過比對折更優惠的折扣。 即使是再額外附帶很多捆綁條件,進一步壓低折扣,最低最低的底限,大約是3~4折。 因為在外國片商眼里,一部電影回本的最重要時機,就是上映后的那幾個月。好萊塢每年那么多新電影后浪推前浪地扎堆上映,一部電影過了氣,誰還會去掏錢看?就算想看,電影院也不會排片啊。 所以一部電影上映后第一年放映權的買斷,和永久放映權的買斷,有很大差別嗎?后面的長尾收益,最多占一小半。 不過,顧驁既然敢語出驚人,那就是自有其把握。 因為顧驁覺得,中國的國產電影,要在“大場面、大特效”方面追趕上去,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不說20年吧,10幾年肯定是要的——后世業界普遍認為,中國電影要在場面、視效方面跟國際水準一拼,至少要到03年張一謀導演、李聯杰梁超偉演的《英雄》。 就算這一世,有顧驁這個額外引擎,帶動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快跑幾步,那也快不了幾年。 所以,顧驁相信,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哪怕是過氣的好萊塢電影,在國人眼中依然是非常好看的,愿意一遍遍刷。70后年輕人童年時看了,到80后、乃至90初懂事兒的時候,依然可以形成廣泛的社會傳播。 只要版權捏在手里沒賣斷,哪怕不能靠院線票房回本,那也能通過給電視臺賣重播權、廣告代言溢價周邊回本。 歷史上,史泰龍的《第一滴血》就在85年,被中影進口以3萬美元買斷了。可即使是多年之后,中影進口把電視部分的重播權賣給央視,依然賣了好大一筆錢,至少比當初進價貴了十幾倍(按照當時的官方匯率這算過了) 能在央視這種大牌央企這兒痛宰一刀肥厚的利潤,也只有其他更壟斷的央企才做得到了。 這還沒算歷史上中影進口買來《第一滴血》后,當年內地票房數千萬人民幣,即使按黑市匯率也有四五百萬美元了。中影進口對外買斷、對內卻是抽成的,因此這部片子上賺了近百倍的利潤。 這就是全國獨家壟斷影視進口經營權的威力。 不過,《第一滴血》和《終結者》被賤賣給中影進口,對于這些IP本身也不是全無好處。 顧驁前世讀小學、大約95年前后那陣子,同學們如果只知道兩個美國人,尤其是男生,那他們有可能都不知道美國總統是克琳頓,但都知道施瓦辛格和史泰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