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顧驁本人還留在大西北種樹的同時。 為他的方案提供技術支持和論證的東大渡邊新一教授,以及香江大學林仁澤教授,已經陸續回到了各自的學校,繼續學術科研工作。 當然了,他們在走之前,也充分地接受了《人人日報》和央視的采訪,新華社陜省分社和地方媒體自然也不甘落后。他倆從各種刁鉆的專業角度,為顧驁的治理方案與預期效果大肆點贊,勾勒出一副美好的遠景。 他們發表的類似于“預制草格加梭梭樹.沙柳,治理東亞水土流失型豐水沙漠效果論述”這樣的論文,也分別以極快的速度在有關行業的學術期刊上陸續發表。 當然,真正的論文題目肯定是不可能取得這么粗鄙無文的,這里只是為了便于圈外人轉述。 另外,他們第一時間發表的期刊,也不可能是EST這種本領域全球第一的貨色,只能是先從次一級的開始發表,各方面數據醞釀采集成熟了才有可能上EST。 EST也是要面子的嘛。 時間轉眼到了三月下旬。在顧驁本人沒有回到香江的情況下。某幾項跟顧驁、張仲謀利益切身相關的聽證工作,卻已經緊鑼密鼓地進行到了最后臨門一腳的階段。 這些聽證涉及到的單位,包括香江的地政署、規劃署,乃至有關的第三方商業性學術評估機構。 在香江,每年一季度末的時候,各項開發規劃類的聽證工作都是最忙的。 因為過年的時候,粵東人都年味比較重,不會干什么大項目。很多事兒都是扎堆到一季度末通過、二季度就可以放手大干。 作為兩署和某些發展基金的白手套,丹尼爾斯.羅本先生也忙碌了起來,跟春天大草原上急著交配的野生動物差不多忙碌,各方斡旋打點。 他丟給姚教授的壓力,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大。 “姚教授,可不要掉鏈子,這次環評的沙角規劃區,釘子戶不夠用,都被繞開了,新撒下去也來不及,你們的環評可是最后一道關卡了!” “放心,都在我肩上。就是拼上學術聲望,我也會盡力阻撓他們的。”姚教授收下了對方上百萬港幣的好處、以及更多的經費許諾、學術機會許諾后,滿口答應。 只能怪敵人太狡猾,偏偏選取了目前還比較冷門的打鼓嶺和沙角,所以才導致兩署背后的勢力來不及撒釘子戶。 設想一下,如果顧驁當初只是想進一步開發粉嶺和上水周邊的話。阻撓他的那一方勢力,隨隨便便就能拉出幾個村子的死纏硬扛。 但問題就在于,顧驁是真心來搞實業的。 粉嶺、上水這些地塊周邊,你開發純商業地產和住宅樓盤,好賣,能炒高價。所以顧驁進場之前,香江本土的四大地產家族,也早就已經在囤地了。 打鼓嶺、沙角周邊,如果未來沒有香積電,沒有配套的實業,不與河對岸的特區工業體系形成聯動,光開發住宅是賣不貴的。 所以四大地產家族和布列塔尼亞人掌控的兩署才不約而同都沒在這里布局,給顧驁留了一塊最終只能靠環評來阻撓的空白。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姚教授這股勢力的價值,這一波才更加凸顯出來。否則平素兩署還有釘子戶這張牌可以打的話,是不會輕易許給他這么多好處的。 拿人錢財和機會,自然要替人消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