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戶部有個統計數目,當時官田約為130余萬頃,大概占二成不到,私田約750余萬頃,占八成多,總計約為880萬頃,是民田多而官田少的格局。” 解縉看了一眼徐欽,故意頓了頓,復又說道: “官田的主要來源,其一是繼承自元朝貴族的官田,其二是沒收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田產。” “除了這些沒收田產劃為官田之外,江南蘇松嘉湖等州府的惡富民豪,大多也因連坐罪,被沒收了田產。” 所謂惡富民豪,徐欽知道。 是指自宋末傳承至元末,盤踞在江南的蘇松嘉湖等州府,本地士大夫,高門豪族。 “官田中除了皇室、藩王、勛貴等擁有的田產,還有不少屯田,分為軍屯、商屯、民屯。” “商屯和民屯數量很少,多指宅基地邊上私開的荒地。”“而屯田主要是指軍屯,各地衛所開墾的,供官軍俸糧生活。” “所謂私田,則是以各鄉鎮村統計上報的,分屬于各地鄉紳地主的農田。” 解縉思考了片刻,接著說道: “現在大明的耕田、耕牛、種子等歸屬權而言,官田屬于朝廷所有,分給藩王、勛貴、軍隊使用。 “而私田則屬于鄉紳地主。” “鄉鎮主要擁有土地的,除了豪紳地主,還有自耕農,而絕大多數是佃農。” 解縉說得很詳細。 不愧為當代奇才,就連數據都記得一清二楚。 明顯在這方面下過功夫,不僅是只為賦寫詩詞與對聯,單純的秦淮飄客。 雖然數據記不太清,但對于明朝田稅制度等,深諳歷史的徐欽還是熟知這些的。 此時,他對這位表面上桀傲不馴的解縉,態度也有一些改觀。 朱高煦對大明的土地,田稅制度同樣有所了解。 “解先生說得很好,那接下來按朝代區別,簡要分析唐朝、宋朝、元朝三朝,跟現在有什么區別,由此來理解土地制度改革。” “殿下,這些微臣來解答。” 太子話聲剛落,楊士奇抱拳起身,搶先開了口。 他的是副閣大學士,風頭不能全由解縉獨占吧。 “唐太宗貞觀年間,關隴勛貴集團,繼承了自西魏、北周、大隋以來的均田制,適應隋末戰亂后人口銳減的情況。” “唐朝中后期,藩鎮做大導致安史之亂,朝廷為了減少戰后百姓負擔,進行了兩稅制改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