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古時縣志用以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官員、文教、物產(chǎn)等,是描繪地方風土人情歷史發(fā)展的專書,然而在偏遠的卜平縣,一對普通兄妹卻能被縣志詳細記載,內(nèi)容如下:
卜平縣有貧苦兄妹,自小相依為命,煢煢相倚、若并蒂蓮花。
縣中豪紳某者,素行不端,尤嗜狎褻垂髫女童,雖未敢逞其獸欲,然闔縣稚女鮮有不遭其辱者。會天寒歲饑,兄妹行乞于市,紳見其妹雖鶉衣百結(jié)而玉雪可人,遂生擄掠之心。
兄妹屢以智計脫困,或匿身廡殿梁間,或佯投井以惑追兵。然某日惡仆洶洶,兄以身蔽妹,竟殞于拳腳之下。
時值暮雨瀟瀟,妹抱尸慟絕,聲裂長空。幸天理昭昭,官府終遣吏擒兇,更擇良善者收養(yǎng)孤女。
養(yǎng)母無嗣性柔,視若己出,錦衣玉食不啻明珠,然每至更深夜靜,妹必對兄舊裳垂淚至天明,越二年秋,自絕于西窗殘照之際,遺書曰:
“承歡膝下,幸甚至哉。然今當赴泉臺尋兄,此樂更勝人間。”末附懇求:“若蒙垂憐,請葬故里兄塋側(cè),泉壤重逢,再續(xù)手足之緣。”聞者無不掩涕,遂移柩歸鄉(xiāng),雙冢并立處,唯見斜陽悠悠,恰如彼時。
女人一邊不動聲色擦去眼尾的淚,一邊帶著小女孩認石碑上的字。
“這上面寫的就是那個小朋友的故事。”
“她有一個很愛她很愛她的哥哥,就像囡囡有很愛你很愛你的娘親一樣,而小朋友也像囡囡愛媽媽一樣愛她的哥哥。”
小女孩睜大渾圓的眼睛盯著石碑,“上面有好多字囡囡不認識,不能完全看懂,娘親說給囡囡聽。”
“尋兄?”她用稚嫩的手指緩緩摩挲過那兩個字,“小朋友是因為很愛哥哥才去找哥哥了嗎?她和哥哥為什么會分開呢?”
女人壓下嗓音中的顫抖,用小朋友能夠接受的方式講述了整個故事。
“卜平縣,就是我們現(xiàn)在腳下這片地方,這里從前有一對孤兒兄妹自小相依為命。”
女孩睜著天真的雙眼,黑白分明的眼瞳是那么純粹天真,“就像娘親和囡囡一樣嗎?”
“對,就像囡囡和娘親。”
“那時候縣上有個財主為富不仁、欺壓百姓,最令人作嘔的是…他還喜歡像囡囡你和小朋友一樣年紀的小女孩。”
“縣里的小女孩幾乎被他欺負了個遍,只是迫于民怨他才不敢真正下手。”
女人看著女孩清澈的雙眸,“是很壞很壞的那種喜歡,囡囡不要理解錯了。”
“比吃人不吐骨頭的豺狼妖怪還要壞嗎?”女孩有些害怕。
女人將她摟進懷里安慰,“這兩者都很壞,不分高低。”
“直到有一天這個財主看見了和哥哥一起沿街乞討的妹妹,妹妹即使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也掩不住可愛的長相,財主心里的邪念再也遏制不住,她想要對妹妹下手。”
女孩即使年歲尚小、無法明白“下手”二字的真正含義,但女人的話足夠讓她感到害怕,她伸手攥緊了女人的衣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