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華夏上下幾年前,王朝更迭生靈涂炭之時,百姓所求不過一碗安穩(wěn)飯。歷史從不會苛求茍活的百姓,更不會強加給他們,飄渺的大義凜然。只會鄙視那些不履行官員義務,不履行自己責任的無恥之人。 讀書人的精神和風骨,就是他們對義務的最好詮釋。如顏真卿,毀家紓難。如文天祥,慷慨赴死。如歷史上那些愛民如子的好官,如那些剛正不阿,千古留名的賢臣。 就好比朱允熥身邊的那些老師們,如方孝孺等人,朱允熥明知道有時候他們太過迂腐,太過異想天開,太過頑固。但每次這些人說話,他都要虛心傾聽。 真正的讀書人,只為蒼生說真話,不為君王獻媚言。 只想享受權力,不想履行義務,便是無恥的士大夫。 但是現(xiàn)實很諷刺,千年以來還是這些無恥的官多一些。歷朝歷代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敢用超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臣子們。 因為大家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酷愛權力。所以哪怕是再雄邁的圣主,也會對貪腐特權之類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管不了,更管不過來。 可是,德行上,卻從沒有放松過。不管你私底下如何,但不能失德,不能無道,更不能無恥。 杭州案,叩闕事,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比貪腐還可怕的無恥。 歷史上的大明,毀于無恥。 朱允熥從沒有指望,他將來的臣子們都是圣人。但是他絕不能容忍,無恥之人身居高位。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外面,傳來紛雜的腳步,一錦衣校尉進來,跪地奏道,“啟稟太孫殿下,孫不過并其母,還有孫家心腹奴仆三十二人,抓捕到案!” 朱允熥沒有回話,而是先看了一眼始終癱在地上的孫效忠。聽到此話,本來似乎認命的孫效忠,開始劇烈的掙扎起來。 “帶上來!”朱允熥說道。 “走!進去!” “跪下!” 錦衣衛(wèi)的責罵踢打中,一圓臉驚恐,抖如篩糠的年輕人被帶了上來。而在這年輕人之前,是一個披頭散發(fā),不住四處打量的婦人。 “老爺!” “父親!” 李氏和孫不過同時發(fā)出驚呼。 “父親救我!”孫不過大聲哭喊。 “老爺!”李氏嚎啕大哭。 孫效忠的身體,在侍衛(wèi)的手下劇烈掙扎幾下,眼神中冒出濃濃的不甘。可是最終,表情慢慢平靜,心中千言萬語最終化作一聲嘆息。兩行淚水落下,以頭搶地。 “你就是孫不過?”朱允熥戲謔的問道。 孫不過跪在地上,眼中滿是淚光,若是不知情的人看來,竟然還有幾分可憐。可是想起他的所作所為,這人不配有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