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明末之虎》
第(3/3)頁
崇禎十二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衛清軍。
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吸取過去強攻寧遠、錦州受挫的教訓,制定了長圍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戰計劃,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筑義州城(錦州義縣義州鎮),“駐扎屯田,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又派兵先攻占錦州城的外圍據點,后又在四面扎營斷絕其外援。
到了崇禎十四年三月,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清軍攻占錦州外城。至此清軍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填壕毀塹,聲援斷絕”,在這危急時刻,明廷命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速令各鎮總兵刻期出關,會兵于寧遠,解錦州之圍。
崇禎十四年四月下旬,洪承疇部至松山與杏山之間。四月二十五日開始,雙方在乳峰山處戰事膠著,各有勝敗。
在了解了清軍的強悍戰力后,洪承疇不敢冒進,遂駐扎寧遠,以窺探錦州勢態。
并向朝廷表示:“大敵在前,兵兇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決戰,用紓錦州之急。”
不料,洪承疇的這番表態,讓朝廷十分不滿,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速戰速決,催承疇進軍,崇禎帝詔令洪承疇“刻期進兵“,又分任馬紹愉、張若麒為兵部職方主事、職方郎中督促決戰。
洪承疇被逼無奈,于同年七月二十六日,他在寧遠誓師,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錦州城南乳峰山一帶,二十九日,命總兵楊國柱率領所部攻打被清軍占據的錦州外城西石門,楊國柱中箭身亡,不得以,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之。
見明軍大舉來攻,皇太極帶病急援,晝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達錦州城北的戚家堡(遼寧錦縣齊家堡),分軍駐王寶山、壯鎮臺、寨兒山、長嶺山、劉喜屯等要地,就地挖壕,緊緊包圍在松山一帶,“斷絕松山要路”。
見后路被斷,洪承疇只能擺開決戰架式,與清軍決戰于松山、錦州地區。
皇太極見明軍已陷困境,便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積在筆架山的糧草十二堆。明軍“因餉乏,議回寧遠就食”,決定明日一早分成兩路突圍南逃。
大同總兵王樸,一回營便率本部人馬首先乘夜突圍逃跑,結果“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黑夜中,明兵“且戰且闖,各兵散亂,黑夜難認”。總兵吳三桂、王樸等逃入杏山,總兵馬科、李輔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疇等人突圍未成,困守松山城(錦州松山區松山鎮),幾次組織突圍,皆告失敗,不久“轉餉路絕,闔城食盡”,松山副將夏承德遣人密約降清,以為內應。
最終,崇禎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被殺,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沈陽,三月八日,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占領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毀杏山城垣,副將呂品奇率部不戰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
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尸漂蕩,多如雁鶩。”
松錦大戰的失敗,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御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后防線,從此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清人談遷評價此戰道:“惜乎,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可以說,正是這場松錦之戰的戰敗,才造成了明末精銳邊軍盡毀,所得流寇再無所制,從而得以最終順利攻滅京城,逼迫崇禎自殺,并導致正統意義上的明朝,從此覆滅的關鍵因素所在。
此時,得到清軍大舉進攻遼西的消息后,崇禎皇帝大驚失色。
他萬萬沒想到,清軍在被李嘯重創,打出關外安靜無事了三年后,竟又能前來大舉進攻,倒是令他現在完全措手不及。
崇禎皇帝額頭滲出冷汗,臉皮都在不停哆嗦。他呆怔了許久,才對一旁的小太監,急急下令道:“快,快傳兵部尚書陳新甲,速速入宮見朕!“
“是,奴婢遵旨。“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枣阳市|
宣城市|
高唐县|
双流县|
博乐市|
安达市|
青冈县|
杭州市|
民县|
宁都县|
林州市|
惠安县|
海阳市|
泽普县|
富民县|
乐至县|
沂南县|
丁青县|
南岸区|
通州市|
宝鸡市|
嵊泗县|
图木舒克市|
城固县|
南木林县|
盐源县|
奉新县|
贵德县|
沭阳县|
台北县|
临安市|
石河子市|
进贤县|
双江|
蒙阴县|
普格县|
宜宾县|
凌源市|
芦山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