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明末之虎》
第(1/3)頁
“長伯,前面就是登州地界了?!?
一名約三十多歲,頭戴幞巾,身著圓領褂衫,讀書人模樣的文士,指著面前的官道,向旁邊一名青年將領,朗聲說道。
“哈哈,獻廷啊,我們跑了兩天,總算到了那李嘯的地盤了,走,跟本兵直去登州城,會會那唐國公李嘯!”
那頭戴青玉束金冠,身著一身銀白色高級武官官常服,披一件暗紋織花紅綢披風的青年將領,朗聲笑著回道,隨及大喝了一聲駕,縱馬前馳而去。
通往登州的官道上,一行人馬縱馬奔行,揚起一路煙塵,徑往東而去。
指路的這名文士,是遼東巡撫方一藻之子,名叫方光琛,字獻廷,時年三十多歲,為人機敏,善謀略,后與吳三桂交好,入其帳下效力。
真實歷史上,方光琛一直為吳三桂鞍前馬后,盡忠效力,屢屢為其出謀畫策,是其帳下的頂級謀士。因其多智而忠心,吳三桂對他頗為信賴,與他關系極好,二人之間,不稱職名,卻皆以名號直呼。
吳三桂死后,方光琛糾集一眾親信,擁立其孫吳世璠即位,改元洪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吳世璠敗亡身死,方光琛束手就擒,被凌遲于市。
而他旁邊那名青年將領,則是在明末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吳三桂。
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高郵),是原遼東總兵吳襄之子,也是前鋒營總兵祖大壽外甥。對于其為人眾知的著名歷史,各位讀者基本皆已盡知,本文在此就不在多述了。
此時的吳三桂,剛剛二十七歲。他又于年初,在其義父監軍高起潛,與遼東巡撫方一藻的共同舉薦下,接替其父吳襄,續任為寧遠團練總兵,可謂少年得意,意氣豐發。
坐在一匹高大雄俊,全身上下無有一點雜色的白馬上的吳三桂,身材雄壯,氣宇軒昂,白晳英俊的臉上,額骨豐隆,耳廓鮮明,濃黑入鬢的雙眉下,一雙亮如秋水般的丹鳳眼,配上他高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嘴唇,真是好一個雄俊勇武,姿容俊美的青年公子!
他臉上唯一的缺陷,便是鼻子上那道不太明顯的疤痕。
這道疤痕,是他早年時,為了救出陷在陣中的父親,被一名清軍所砍傷。
據說,吳三桂只要心情不佳或言語不合之時,便會下意識地撫摸這道疤痕,“自捫其鼻”,故后來他的同僚與下屬,只要見到他這個動作,便知道這位平西王不高興了,從而立刻知趣告退。
這次入援山東的戰斗中,吳三桂與祖大弼一道,從遼西調往山東。他與山東總兵劉澤清,前鋒營副總兵祖弼三人,皆被安排駐守在魯中一帶。
到了山東后,吳三桂主要提出,要率本部兵馬駐守濟南,守衛省城。卻不料,那濟南,已被山東總兵劉澤清視為禁臠,豈容他人染指。最后兩人言語相激,鬧得十分不快。
最后,在山東巡撫顏繼祖的調濟下,由劉澤清駐守濟南,祖大弼駐守兗州,而吳三桂則駐守在濟南北部的濟陽縣,才算解決了駐防的矛盾。
安頓了營伍后,由于清軍還尚未進入山東,吳三桂及其下屬的兩千兵馬,在濟陽縣守得百無聊賴。
于是,他決定,在尚未有大的戰事到來之前,先去登州,拜會一下那位已是是天下知名的唐國公李嘯。
說起來也巧,那李嘯,今年也是二十七歲,剛好與自已同庚,只不過,現在李嘯已是國公爵銜,可比自已這個子承父業的寧遠總兵,要強太多了。
吳三桂等人一路策馬而行,一入登州,便覺登州之地,處處與山東其他地方,大不相同。
此時已是六月底,官道兩旁,那些規劃得整整齊齊的田畝中,高梁桿子已長得老高,放眼過去,有如一片碧綠的海洋,在熾熱在夏風中,搖曳擺動,掀起一陣陣綠色的波浪。
見到這無邊無垠的高梁之海,吳三桂與方光琛兩人心下,皆是十分感慨。
他們這一路行來,看到在這大好的初夏天氣里,從濟陽前往登州的官道兩旁,卻有大片的田地拋荒,時時可見沿路倒斃卻尚未掩埋的尸體。從魯中到膠東,皆是村居寥落,人口稀疏,偶爾可見的村鎮百姓,皆是衣衫襤褸,面帶菜色。一路看去,皆是一片蕭條破敗的氣象。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聂拉木县|
嘉义市|
浙江省|
任丘市|
乐陵市|
天津市|
会同县|
沧州市|
肥西县|
波密县|
桐柏县|
清水县|
栾川县|
镇原县|
林州市|
南丹县|
繁峙县|
双江|
通化县|
图木舒克市|
东兴市|
修文县|
观塘区|
图片|
桃园县|
巍山|
敦化市|
诸暨市|
吉林省|
娄烦县|
连山|
吐鲁番市|
斗六市|
天津市|
静安区|
新乡县|
东莞市|
普陀区|
昭通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