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明末之虎》
第(3/3)頁
而炮管內部,卻是鉆鏜得干干凈凈,極其的平整光滑,里外通直,且在炮管內部,按李嘯當日的吩咐,細細地抹了一層菜油,以保養炮膛,防止生銹。另外,還在炮口處加裝了一個密封炮蓋,防止在平時或搬運過程中,進入沙塵與水氣。
相比于李嘯對火炮的細心與愛護,當時的明軍炮兵與清軍炮兵,卻還完全沒有這樣保養武器的概念。
雖然平時他們直接拿大紅緞子打結,給炮身覆以炮衣以示尊敬,但卻很少清洗保養炮管,也沒有密封炮口之類的措施,因此其火炮很容易受濕氣侵蝕而生銹,進而影響其射程與精度,并且導致火炮壽命大幅降低。
而龍擊炮除了設計上引領了時代潮流外,它也完整地繼承了現在的紅夷大炮的全部優點。
這種炮和紅夷大炮一增,炮管長,那有如竹節狀環環相套的管壁,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而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皆設有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另外還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從而大幅提高射擊精度。
相比老式的紅夷大炮,采用精鋼鑄制和新法鑄造的龍擊炮,有一個紅夷大炮永遠不會具備的優點,那就是重量輕省太多。
按趙杰等人的估算,這門能打放32斤重型鐵彈的龍擊炮,若按孫元化的銅胎鐵芯炮制法來做的話,估計要達將近7000斤!(當然,能做出來的概率亦是極低。)
可以看出,在打放同樣的炮彈之際,龍擊炮比紅夷大炮的重量,竟減輕了60%之多!
趙杰等人,在改進火炮的同時,亦對火炮使用的彈藥量,進行了定裝處理。
在旁邊的一個大鐵盒中,整齊地放著一包包放到鐵盒里保存的火藥,這些火藥均已事先按所使的火炮規格進行了定量稱取,從而大大方便了炮手在戰場上實際使用。
定裝火炮火藥,是趙杰等人從魯密銃定裝火藥中得來的靈感。這種事先測好份量,用油紙包裹,分別保存使用的定裝火藥,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別高深的技術,但這點小小改進,卻讓炮手在操作時,更加簡便安心。這種定裝火炮彈藥的方法,可完全杜絕了裝藥過多而導致炸膛的可怕情況。畢竟,如果在緊張的戰斗環境下,讓炮手還要去親自測算份量再倒火藥,壓力極大的炮手,在操作過程中極易產生失誤。
而且,哪怕不打仗,就是在平時訓練炮手時,要讓這些基本都是文盲的炮手,去了解不同型號火炮的火藥配比,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只會徒增炮手學習的畏難情緒。
而除了改進了定裝火炮火藥外,趙杰還與車馬行的工匠們進行了合作,生產出了適合火炮搬運拉行的四輪炮車。
這種四輪炮車,雖然車身主體,亦是由厚重實木制成,但全身包鐵皮,以增加火炮搬運時的耐磨度,且所有的輪子與承軸,皆是由用標準件組成的中碳鋼制成,以便于在磨損時,可以及時更換。
有了這種炮車,一般只有400至500多斤重的輕型龍擊炮,可由單馬拉行,有1000斤至1600斤重的中型龍擊炮,可由雙馬拉行,而最重的2000斤至2500斤重型龍擊炮,則可由4匹大馬同時拉動行走。
趙杰對火炮性能的介紹之后,又喜孜孜地對李嘯說道,經過他們實際試驗,一門普通的龍擊炮,經測試,在打至3000多發時,炮膛才開始出現裂痕而淘汰更換。
3000發!
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
要知道,現在歐洲的鐵炮,一般僅能打600發便會淘汰報廢。而現在明清雙方,所制作的火炮,不過僅能打放不到300發。(注:康熙20年時,清朝曾拿南懷仁監制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進行了大規模測試,動用240門炮于3個月實彈射擊21,600發。《康熙實錄》中記載,有幾門大炮射擊300~400發以后依然完好。也就是說,明清時代的火炮,壽命一般不超過300發。)
李嘯心下暗想,這樣的龍擊炮制作出來,那么至少可以經歷數十次戰爭,都不會被淘汰。這樣堅固耐久的火炮,卻是能更好地支持,李嘯將來那跨越千里的長途遠征。
聽完了趙杰的介紹,接下來,李嘯自然是要親自測試火炮的射擊性能了。
“拉至城外山崖之處,給本官試炮。”
李嘯一臉喜色地昂然下令道具。
“在下遵令!”(未完待續。)
第(3/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忻城县|
兰州市|
明光市|
巴楚县|
清水县|
九龙城区|
西青区|
昭平县|
青冈县|
湖口县|
灵寿县|
聊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康定县|
西峡县|
祁东县|
大关县|
禄丰县|
拉孜县|
保定市|
卢湾区|
安达市|
桐柏县|
缙云县|
天祝|
庄浪县|
永宁县|
若羌县|
民勤县|
登封市|
绍兴市|
洞口县|
松溪县|
安化县|
楚雄市|
衡水市|
会同县|
五华县|
富宁县|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