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明末之虎》


    第(1/3)頁

    “稟大人,學生已核查過黃縣、招遠、萊州三處的田地畝冊,據畝冊記載,我赤鳳衛中,總共有耕地十八萬畝,其中畝產小麥一石以上的上田,有三萬畝,畝產小麥七八斗的中田,有七萬畝,余者皆為畝產四五斗的下田。”許秀清見李嘯突然javascript:問起這個問題,連忙回答。

    “哦,為何只有這么點耕地?”李嘯聽到許秀清的匯報,不覺吃了一驚。

    李嘯看過明史,他記得,在江南一帶的一個縣中,上百萬畝耕地乃是尋常。卻沒想到,這赤鳳衛面積有黃縣一半大,竟只有十八萬畝耕地,實是少得可憐。

    “大人有所不知,我登萊地界,地處臨海,鹽堿地多,卻不可與江南湖廣等地相比,諸如招遠縣、黃縣等地的耕地面積,基本都在五十萬畝左右。我赤鳳衛的范圍,只有原來黃縣土地面積的一半多一點,故有十八萬畝耕地,卻還算可觀了。”許秀清向李嘯解釋道。

    李嘯陷入沉吟。

    “大人,學生所說的田畝數量與畝產糧額,皆是從田土畝冊查核得來,絕非虛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查一番。”許秀清以為李嘯心下不信,趕緊又說道。

    “秀清,你想多了,本官當然相信你。只是本官在想,若是土地面積如此有限,要供養軍兵百姓,卻是困難啊。”李嘯拍了拍許秀清的肩膀,安慰他道。

    李嘯知道,許秀清說的是實話,明史記載,在萬歷年間,在北方邊鎮,能七八斗小麥的耕地,便是上田了,因為山東比宣府大同等邊地土質狀況要好些,故在山東當地,約定俗成將畝產一石以上為上田。

    “那現在這些耕地,現又是何人據有,可都已耕作了么?”李嘯想了想,又問道。

    “稟大人,這兩年多來,登萊各地飽經戰亂,百姓或死或逃,土地拋荒了不少。我赤鳳衛土地,為從萊州、黃縣、招遠三地劃入。這三處,萊州、黃縣皆是飽受兵災之地,當地土地,基本全部拋荒,只有零星土地,尚有殘存的百姓在耕種。但北欒河一帶的原招遠縣地界,相對受兵災較輕,除了少數自耕農外,倒還有多名地主,占有頗多好田地。”

    “那些地主的土地占據情況,可有所了解?”李嘯又問道。

    “據學生了解,北欒河一帶,因為土地肥沃,三萬畝上田基本都在此處,且已基本被地主富紳們瓜分。在當地,有兩名大地主,據得田畝均在5000畝以上,中等地主有六名,田畝數在2000至3000畝之間。還有15名小地主,田畝數在1000畝以下,余下的便是自耕農,每家田畝數幾十畝至上百畝不等。”

    李嘯心下暗嘆,原來在赤鳳衛內,光地主們占有的土地就有近5萬畝,且均是上田與中田,等于是說,赤鳳衛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們的手中。

    在明朝,地主士紳有許多特權,最大的特權,便是可以憑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紳優待政策,少交稅甚至不交稅。

    甚至在同樣的解銀稱兌時,還有所謂的紅白封制度,地主富紳所用的紅封,比普通民戶所用的白封,能少許多的火耗雜費。

    也就是說,這些地主士紳,占據了膏腴肥田,卻對國家幾乎沒有貢獻。支持國家財賦稅收的,不是這些富裕有錢的地主階級,卻是在生存線上的辛苦掙扎的平民百姓。

    這種狀態,如果是太平年代,還可勉強維持。但象現在這樣的王朝末世,天災連連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國家還變本加厲對百姓催加三餉,終于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給那些兇惡的流寇匪賊,提供了幾乎無窮無盡的兵源,最終徹底埋葬了明王朝。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的雍正時期,在雍正強迫官紳一體納糧后,地主富紳階層,才開始真正承擔國家稅收。

    李嘯眉頭深皺,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辦?

    要改變這種狀況,莫非,要學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县| 霞浦县| 疏勒县| 安阳市| 阜阳市| 长武县| 锡林浩特市| 冀州市| 泰兴市| 兴义市| 尼木县| 密云县| 柳河县| 莱西市| 梓潼县| 兰州市| 健康| 五大连池市| 色达县| 双柏县| 西畴县| 永胜县| 富顺县| 鹤山市| 浮梁县| 浪卡子县| 安康市| 龙山县| 衡山县| 安阳市| 丽水市| 玛曲县| 舟曲县| 永安市| 班玛县| 安陆市| 神池县| 出国| 奇台县| 朝阳县|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