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馬車-《明末之虎》
第(1/3)頁
“千戶大人,您所說的四輪.大馬車,我大明亦有。而且此物,我華夏古已有之,卻不是什么稀罕事物。”聽了李嘯講完自已的設想,吳亮笑著回道。
“哦。是嗎?”
李嘯沒想到,這在文藝復興時期,才從北歐南部最早產生的四****馬車,卻在中國古代早就被制作出來。吳亮這淡淡一句,倒讓他不覺吃了一驚。
吳亮說的沒錯,其實四輪.大馬車,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這東西,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春秋早期秦國秦穆公墓葬中,就出土了青銅四輪馬車模型,現存于甘肅禮縣博物館。只不過,那時地四輪馬車只有一個用途:各國國君死后出喪之時,用于運送靈柩。
“李大人,我大明現在亦有四輪馬車,卻難于普及,大人可知何故?”
“莫非,是道路所限?”
“正是,據在下所知,我大明現有之四輪馬車,可載重四五十石,由馬或騾牽引運行,所拉之馬匹要六匹或八匹,且此四輪.大車,行駛緩慢,頗易損壞,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實不如兩輪簡便,是故難于普及。”(有興趣的考據癖同學,可詳見《天工開物。舟車篇》)
望著吳亮一臉誠懇的樣子,李嘯陷入了沉吟。
為什么四輪馬車未能在古代大范圍普及,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多山多河網的地理條件所限,以及修路工藝的粗糙不足限制。
因為這種四輪馬車,由于純木質的輪子上沒有橡膠氣墊加以緩沖,所以需要良好路況才能快速方便地行走。所以在歷史上,這種四輪車基本只能在官道上行走,故而很快被適應簡易坑洼的泥路、山路且造價更便宜的兩輪車甚至獨輪車所取代。
只是這種兩輪車,笨拙緩慢,設計很差,兩匹騾子或挽馬拉著,一車最多拉十幾石糧,很難裝到二十石,一般也就最多兩千多斤的載重,這運輸效率著實太小。
而那種人力獨輪小車,在中國大地卻是最為普及的車種。那種小車,據說是三國時諸葛亮的發明。在李嘯幼年時,還在農村見過,一千幾百年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生命力有多強。在影視劇中,常見這樣的情景,一家子外出逃難,男主人用根皮帶套在肩膀上,前頭坐著女人小孩和行李,推車在田埂和夾渠上,小車吱呀,健步前行。在民國時,那時的獨輪小車已經有橡膠輪胎,承重更多,一車推三四百斤也很輕松,一日走個五六十里都不在話下,后世的解放戰爭中,這種獨輪小車更是大顯身手,陳毅元帥就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百萬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
只不過,遇到困難,便就此放棄四輪.大馬車的構想,反而只能采用原始落后的兩輪車甚至獨輪車,李嘯實在心有不甘。
在世界歷史中,俄羅斯帝國從歐洲橫穿西伯利亞再征服到遠東,廣袤荒蕪曠古無人的大地上,連人類的足跡都沒有,哪有那么多道路。那些俄羅斯雇傭兵哥薩克軍團,從歐洲地界一路到中亞和西伯利亞,一個又一個斯坦,一個又一個汗國,皆被踩在腳下,最后打到黑龍江邊。
戰爭和移民,這幾百年的俄羅斯拓展歷史中,就沒有停止過,包括后來統馭龐大的帝國,整個俄羅斯帝國的原野上,到處都是那種四輪的大型馬車在奔馳運輸,不論是收獲還是遷移,或是支撐擴張戰爭,馬車的作用其實還在大炮與火銃之上。畢竟沒有后勤,火藥和子彈加上補給,都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新源县|
凤冈县|
怀仁县|
股票|
塘沽区|
邛崃市|
如东县|
从化市|
西乌珠穆沁旗|
康平县|
沾化县|
长宁县|
永登县|
吕梁市|
岳阳市|
嘉善县|
华容县|
西充县|
丹寨县|
寿宁县|
湄潭县|
同德县|
汶川县|
钦州市|
连平县|
日土县|
建水县|
东兴市|
桂阳县|
会昌县|
山东|
新和县|
石河子市|
米易县|
江口县|
叙永县|
文水县|
白玉县|
曲周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