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沒有人比曹操更會利用寡婦,所以…” 關麟的話戛然而止。 劉曄則是重重的點頭,做了這么多年曹操身邊的曹掾,他對曹操的行為是能夠一定程度的預判出來的。 關麟口中曹魏“征召寡婦與活人妻”配給“光棍軍戶”這一條,或許在別人看來,只是說說而已,像是戲言… 覺得曹魏無論怎樣…也不可能做出這等喪盡天良之事。 可偏偏,在劉曄看來… 曹魏一定能做出來。 曹操也一定能做出來,且曹操這么多年,就是這么“干”過來的! 以往沒有做,是因為沒人提出。 只要有人提出,曹操一定會下達這一則政令! 因為,在曹操的強壓軍制下,唯有這樣,才可能讓將士們忠心耿耿,且一代代的為他曹操效力。 在大局面前… 在曹魏的政令面前。 這九千四百余江夏兵,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劉曄感嘆道,只是這感嘆聲中多出了幾許悲愴。 也不知,是感慨關麟提出的這一條“毒計”。 還是感慨曹魏,早晚是會走出這邪惡的一步… 亦或者兼而有之。 等到笑聲完全落下,劉曄才說:“云旗啊,我以前還是猜錯了,你在曹魏的內部不只有眼睛,更有…” “噓——” 關麟連忙伸出食指,劉曄的話也戛然而止。 他明白關麟的意思。 當即,他笑著搖了搖頭,感慨道:“以前我總以為曹操天下無敵,這亂世中沒有對手,因為他足夠的陰狠,足夠的聰明,足夠的明哲…昨日聽云旗一番話,我感受到了云旗的明哲與聰明,可今日聽你如此略,我感受到的是足以匹敵曹操的陰狠,這一番話,于我…一如拔云見日…我的選擇沒有錯,那曹操也不會想到,他會有你這樣一個‘難分伯仲’的對手!” “我且把劉先生這番話,當是夸我了…”關麟笑著感慨道:“人都有弱點,我只是僥幸能找到曹操的弱點罷了,再說…這亂世,一將功成萬骨枯嘛!” “云旗過謙了…”劉曄再度拜服。 就在這時… “公子。”丐幫的游坦之踏步而來。 看身上的布袋,如今他已是丐幫七袋弟子。 關麟記得他的原名叫“游永”,是鄴城人。 是曹操攻破鄴城后,執行“圍而不降者殺無赦”的政令,這“游永”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此前在長沙售賣“軍械”的過程中,大方異彩,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關麟對他的印象很深刻。 此刻他疾行至關麟的身旁,拱手道:“四公子,黃老請你過去一趟?說是有要事相商?” 關麟還有些意外。 ——『專程派人來請,這么鄭重么?』 他連忙反問道:“可知是何事?” 游坦之望了一眼關麟身側的劉曄,像是有所顧慮。 關麟揚手道,“劉先生是自己人,無須隱瞞,但說無妨…” 游坦之總算開口:“是關乎此前工房失竊過一枚連弩,黃老…查出了些許端倪…” 唔… 關麟的眸光一沉。 不由得心道:『竟還有這等事!』 當即,關麟吩咐一聲,“前面領路…” 說話間,他朝劉曄、諸葛恪、士武、貂蟬等人示意,讓他們自便。 關麟則跟隨著游坦之往山莊的工房方向快步行去。 面色一改往昔的嬉戲,變得鄭重了起來。 … … 樊城,一處格外普通的酒肆。 酒肆二樓的房間內,爐子上炙著烤肉,溫酒的酒注里冒著熱氣。 楊修方才風塵仆仆的趕回,就接到了李藐的信,當即馬不停蹄趕來這酒肆,此刻,他笑吟吟的從酒注重拿出熱好的酒,為李藐斟上,又割下一塊兒烤肉,送至他的盤中。 李藐大楊修十歲,可從面頰上看就像是一個老前輩一樣,排場十足。 特別是那一股子“狂”勁兒… 讓人哪怕是看上一眼,都會覺得彼此間的世界,相隔——千里之外。 待得一樽酒下肚,李藐方才開口:“德祖也不問問我?這么急,喚你來作甚?” 楊修笑道,“李先生喚我自是急事,何況,若非李先生獻出妙策,讓子健公子率軍趕往壽春,如今壽春城早就丟了,子健公子也無法將功補過…” “只是我沒想到,李先生名義上還是子桓公子的幕僚,這么明目張膽的邀我,縱是子桓公子不知,可曹丞相的校事府,那么多眼睛,豈會不知啊!這如何不讓曹丞相猜疑啊!” “何必猜疑?”李藐笑道:“我李藐一生做事光明磊落,我效忠的是誰?立場是誰?一目了然,何必藏著掖著?再說了,曹丞相如此睿智?我是誰的人,他早晚會看出來了!” “可我…”楊修眼珠子一轉,“我聽聞,李先生獻給子健公子一策后,可是又獻給子桓公子一策,那《九品官人法》我雖不知內容,卻有些搞不懂…李先生如此行事,多少就有些‘朝秦暮楚’的味道吧?總不至于李先生還要留一條后路?” “這個呀?” 李藐遲疑了片刻,“這事兒本不想告訴你們的,可既德祖問起,我若什么都不說,反倒真成了那兩面三刀的小人!” 說著話,李藐從懷中又取出一卷竹簡,其上《九品官人法》五個字躍然呈現。 “德祖與子健公子若不信我,那我就再把這《九品官人法》也獻給你們好了,明日曹丞相就歸來,子桓公子欲獻上此法立功,子健公子也可以搶先一步啊…就是不知道,最后這《九品官人法》砸的是誰的腳?” 這… 楊修眉頭一蹙,他豈會聽不出李藐這話中的深意,“李先生的意思是,這《九品官人法》會讓子桓公子犯了丞相的怒!” “自然!”李藐表面云淡風輕,聲音中卻添得了堅定與厚實。“這《九品官人法》乃是將選官之權從宗室的手中奪去,交給了氏族,以此妥協…換取曹魏內部的穩固,消除曹丞相稱公之后、荀彧死后留下的中原與北方世人的仇恨,也為曹丞相稱王增添砝碼!”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