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月16日,在丹尼爾的斡旋下,李毅與瑪格麗特政府血戰了近3個月之后,終于達成了和解。 李毅同意以400億美刀的價格,向大英帝國財政部出售2000噸黃金,每盎司折合570美刀。 而瑪格麗特政府公開承諾,解除對李毅及其麾下公司所有的制裁和各種投資限制,允許他們在大英帝國境內自由投資。 在達成協議之后,雙方都松了口氣。 可能是出于對國際局勢的擔憂,同時也為了避免李毅后悔,大英帝國在達成協議后的當天,就通過信豐銀行將所有的采購款轉了過來,并在得到李毅的首肯后,從信豐銀行的金庫內將2000噸黃金轉運走了。 沒辦法,誰讓現在國際金價一天一個樣。 今天570美刀每盎司,或許到了下午就可能達到了580美刀,到了明天就有可能突破600美刀。 即便是每盎司只漲幾美刀,但當這個差價與2000噸這個龐大的數量碰上,就會變成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換了誰也會擔心合作方反悔,更何況之前雙方的關系還勢成水火。 對于這幫英國佬的謹慎,李毅壓根兒不在意。 既然已經決定收網了,他就不在意金價會不會繼續上漲了,而是在考慮如何在對金價造成沖擊的情況下,將手里的大批黃金以及期指合約拋售出去。 其實有時候投資就像是賭博,能賺錢的往往是那種眼光好、運氣好,且還懂得見好就收的人。 而投資最最忌諱的便是貪心不足,人一旦貪心的話,很容易就會走極端,一走極端就容易把老本兒陷進去。 所以,即便是大英帝國不這么著急,李毅也會催著他們盡快履行協議,畢竟他手里還有價值幾百上千億的黃金和期指合約需要盡快脫手,這事兒拖不得。 在接到丹尼爾完成交易的消息之后,李毅大喜,第一時間給京城方面發了電報,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向歐美各國的企業支付貨款。 不過他僅僅只是讓國內履行合約,但卻沒有讓倫敦、紐約等地的渠道全面出貨。 之所以這么做,主要是為了維持金價的穩定。 畢竟一旦他們在各個渠道同時拋售黃金的話,這么大的量砸下去,金價必然下跌。 而華國與歐美國家的那些大公司大集團簽訂協議的時候約定,如果使用黃金支付的話,要按照支付當天的國際金價來計算。 所以,必須是國內那邊先支付貨款,然后李毅這邊再出貨,不然就會影響國內支付時的金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