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歷史上的曲轅犁最初出現在唐朝末年,由犁鏵、犁壁、犁底、壓镵、策額、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盤等十個部件組成,相比于之前回轉困難、耕地費力、笨重的長直轅犁,曲轅犁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但是時代在展,技術在進步,到了宋元時期,曲轅犁在唐代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完善,使犁轅縮短、彎曲,減少策額、壓镵等部件,犁身結構更加輕巧,使用靈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到了明清時期,曲轅犁的形式基本已經固定。 所以房俊也沒藏著掖著,直接拿出了曲轅犁的最終形態。 眾目睽睽之下,房俊打開箱子,將散亂的部件組裝起來,片刻功夫,一具可以單人操控的犁杖被房俊提在手里,洋洋得意的看著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雖然出身門閥世家,現在更是九五至尊,但不是“何不食肉糜”的傻瓜。每年的春天,他也會帶著文武百官,下到長安附近的田間地頭,親自扶犁耕田,參加春耕,給天下百姓做一個重視民耕的表率。 對于犁杖,李二陛下還是很熟悉的。 但是眼前這具犁杖,構造實在是太簡單,不禁讓他有些狐疑,就這么個玩意,也敢夸口比原先的耕犁效率提升一倍? 但李二陛下畢竟是李二陛下,玩起陰謀陽謀全都拿手,智商絕對高,盡管心底狐疑,但絕不輕易表意見,萬一真像房俊說的那么好用,豈不是丟人? 當然也不能聽房俊瞎白活,只要想想當初這貨忽悠杜家子弟四萬貫的事兒,就知道必然被這家伙吹噓得天上少有地上全無。 李二陛下背負雙手,抬頭掃視一眼議論紛紛的群臣,出聲道:“郭嗣本,汝來看看此物,可有這小子說的如此玄乎?” 一位官員應聲而出。 此人五旬左右年紀,面色微黑,形容俊朗,濃眉高鼻,身材瘦削卻不單薄,快步行來步履穩重。 正是司農卿郭嗣本,農耕作物正是他的專業。 郭嗣本先是對李二陛下一躬身:“臣,遵旨。” 然后對房俊一拱手,微笑道:“二郎請為某稍作講解,如何?” 長相儒雅,溫文知禮,房俊很有好感,順手將曲轅犁交由郭嗣本,也是躬身見禮,謙遜道:“豈敢豈敢……郭司農乃是大唐農業的先輩翹楚,這些年走遍大唐南北東西,所有山川地形、水利氣候對于作物的生長影響都了然于胸,實在是國之棟梁、必將名標青史!” 這話說的,把郭嗣本說得好玄沒掉下淚來…… 郭嗣本是貧寒子弟出身,當年投靠李唐,空有滿腔報復,卻一直郁郁而不得志。后來幸得時為秦王的李二陛下舉薦,才好不容易混了個司農卿的位置。 然則后來,卻與太子建成愈走愈近,雖然并未公開反對李二,卻也是形同叛逆。 直至李二陛下登基,郭嗣本自覺末日降至,李二陛下如何會饒得了他? 誰知李二陛下仿佛忘記了昔日的恩仇,依然命其擔任司農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