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然,教書三年中,陳子嬰除了那么幾個極其頑劣的孩子,他是極少會打孩子的。 綜上所述,陳子嬰教書是教得非常舒心的。每天講點經義、講點道理、講點故事,這幫孩子就滿足得不得了。而講述這些東西,他甚至都不用準備教案什么的,隨性而走就行。 就像今天,講的是《論語·為政》中的一段:子曰:“君子不器。” 這是個‘超級’大命題。 《易·系辭》有說過“形乃謂之器?!? “器”就是“形”;何謂“形”? “形”,就是“相”。 何謂“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整體,道是系統。器是工具,器是容器。道有主動***為被動性。道是思想,器為身體。 說白了,‘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會成為他人的工具,君子不會被當槍使。 也可以換個角度說,‘君子不器’就是在“為政篇”中。要為政,就是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 “不器”就是并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 從表面上看,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當演小廝奴婢的時候,就是要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溫溫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行就是哪一行。 “君子不器”這個學問,就是要“允文允武”,成為一個通才,而不是一個專才、專家。 ‘君子不器’還有很多種解法,要是一一說給這些孩子聽,只怕這群不足八九歲的孩子,會聽得一頭霧水,莫名其妙。 陳子嬰隨口提幾句釋意,便不再多說,開始例舉幾個小例子打趣一番,隨后便從小故事說到了那‘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