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客棧建好之后,一個月的期限也到了,最早那批送孩子壯丁過去幫工的,早就滿臉憧憬地幻想自家做豆腐的場景了。 “劉大郎,你家豆子可備好了?” “備了一石,不知夠不夠用的。” 那村民一合計,居然備下的比自家還多,不由有了緊張感:“我記著你家沒種豆子,怎得平白有恁多?” “在三娘那兒換的。” 村民來了精神,“哦,她家要什么?” 劉大郎憨厚道:“拿些粟米去,或是些米肉,聽說酒水也收。” 本來說粟米,村民還有些心疼,但一聽也收酒水,當(dāng)即挖出自家珍藏許久的黃酒來,誰知一到葉家一看,就傻眼了。 籬笆墻外早就排滿了人,各家各戶都帶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臇|西來。 “你們可都是換豆子的?” “不是不是。” 李家婆娘樂呵呵的擺手,“我家養(yǎng)了幾個豬崽子,都愛吃豆渣,我過來拿些。” 另一人道:“豆子我一早換好了,這次來是換些竹籃子和豆腐模具。” 村民急了,“哦,那我也換些吧,三娘這兒可還有么?” 搭話那人也有幾分憂心:“竹籃子倒是有,模具聽說還要再等等。” “哎,那便等等吧。” 模具和竹籃子自家都能做,但初次做豆腐,誰不想做得盡善盡美?只恨不能把葉霓這的一套工具搬回來,自家照葫蘆畫瓢呢。 好在葉霓早有準(zhǔn)備,從謝長安那兒收下的許多竹籃子,都被反手換掉了,還多賺了許多粟米和酒水。 葉二娘笑道:“這些都是給客棧備下的么?” “酒水是,粟米卻不是。” 二娘點頭,粟米金貴,尋常腳夫商賈想來也不舍得吃,但酒水不同,這些人倒是舍得喝。 對于二娘的猜測,葉霓笑而不答。 這些時日,她也為客棧琢磨了許多新的菜式,里面許多都是河里的河鮮,這時候的人不會吃,也不愛吃,屯下恁多酒水,目的就是為了做河鮮菜式。 她曾隨李大娘一道看過,因為今年遭了旱災(zāi),雖說后面下了幾場雨,但河里的魚還是少,加上豆腐魚羹推廣開后,石頭城的酒家客棧,都到她這兒買魚,倒是多了一筆不小的進(jìn)賬。 只是這樣下來,魚少了,她的客棧菜式也受限。 雖說沿著河道走走,下游估摸還有許多魚,但一來離得遠(yuǎn),人力要出一筆錢不說,二來那地方葉霓也并不相熟,下面還有許多奶娃娃等她養(yǎng)活,葉霓不打算以身試險。 魚雖然少,但河蝦河蚌田螺,倒是一抓一大把。 這時候人覺得這些都沒什么肉,不愛吃也不會吃,但葉霓不一樣啊,她空間里屯了一大堆東西,孜然辣椒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隨便放點油辣子爆炒一頓,就是香噴噴的美食,只可惜眼下葉家的情況,根本不可能買下恁多金貴的香辛料。 葉霓也只能干看著流口水,哎,生在什么都缺的古時候,美食還是太少了。 四娘探出小腦袋:“阿姊,家里的豆腐模具換完了。” 葉霓回過神來:“你拿些粟米銅錢送到謝郎君那兒。” “這次要什么?” “麻煩他做些模具來吧。” 其實村里也有手藝好的木匠師傅,收價也不高,但謝長安畢竟是原文男主,又是當(dāng)朝的皇子,葉霓有意賣他一個好。 不求對方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只盼著他日后莫要為難才是。 四娘對此早就熟門熟路,她抓了一大把熟花生,邊吃邊往外走。 二娘看著好笑,“怎得像個小大人一般?” “可不是么?下面幾個弟弟妹妹,就數(shù)四娘最聰慧,等下面幾個長大些了,我打算送他們到先生那兒讀書識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