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常言道樂極生悲,我想確實如此。 在晚飯的時候就有了一件不開森的事,晚飯吃到一半的時候,大伯母說了一個消息。 “爹,娘,是這樣的。俊兒他姥姥看俊兒聰慧,合計說是她們幫著出束修,不想耽擱了俊兒,想要供俊兒進學。” 朱平安聽到這個消息,下意識的覺的哪里不對,很少聽說有娘家人會愿意幫出嫁的閨女培養孩子的。古人都說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大伯母的娘家有這么開明嗎,俊哥的姥姥愿意,他舅舅舅媽也愿意嗎? 古代學生與教師初見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名曰”束修”。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那時候是咸豬肉,現在束修都是錢了。 在鄉村束修要比城鎮便宜很多,但也一年大體一貫左右,也就是一千文,分兩次繳納,另有蔬菜雞蛋肉等節禮,可以說花費也是蠻多的。 不過據說大伯母家家境好還不錯,也說不定。 聽說岳家愿意出錢讓俊兒進學,祖父母很是高興,他們都很看重老大一家,老大會讀書,那俊兒肯定讀書也會很好。 祖父母都樂意了,而且又是大伯母岳家出錢,母親陳氏還有小四嬸以及三嬸自然也就不說什么了。 “俊兒去蒙學,彘兒也不小了,可以接俊兒的班去放牛了。”大伯母見自家沒人反對,臉上都是驕傲,接著話鋒一轉指向了朱平安,“快到秋了,把牛養壯些,也好做農活。” 你前天還說我小呢! 話說讓我接俊哥的班去放牛?俊哥什么時候放過牛,毛都沒有碰過啊。 大伯母之所以安排朱平俊去放牛是因為想起曾經家里人說彘兒聰明懂事的事了,愈發覺的得趁早斷了彘兒讀書的念頭。一方面是怕家里出錢花費,還不如讓彘兒老老實實種地像二弟一樣供養自己呢,另一方面也是怕朱平安搶了自己兒子的風頭,雖說自己兒子算過命是文曲星。 “大嫂,我家彘兒還小,牛那么大,他怎么放的了。”母親陳氏皺眉反對,心里還有些話沒說出口,你家俊兒去上學,憑啥我家彘兒去放牛,再說啦,你家俊兒什么時候放過牛。 三嬸是喜歡朱平安的,也幫著說話,“就是,彘兒還沒牛腿高呢。” “咱家的牛老實的緊,自己也識路,放牛也就是跟著不讓它吃別人家莊稼。”大伯母口口聲聲的說,“彘兒都跟著二弟上過山,放個牛也沒什么吧。” 母親陳氏不放心朱平安去放牛,大伯母卻堅持,飯桌上也不安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