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題開題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校課題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學校課題開題報告1
校本課題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培訓的整合發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以學校為本、以教師為主體的研修活動。如何通過校本課題研究,有力地促進我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從而構建我校“各盡所能,各學所需,各得其所”的“合適教育”模式,從而深化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是目前我校迫切需要探索與解決的課題。
一、問題的緣起
1、時代發展的需要。《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學校應該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鼓勵教師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開展研究,重視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研討,建設有利于引導教師創造性實施課程的環境,使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實踐證明,要實現高中的多樣化發展和特色發展、初中的均衡發展,創建一流的、高水平的現代化中學,需要想方設法加快教師的專業成長步伐,培養一流的教師隊伍。
2、學校發展的需要。20xx年,我校開始實施了“雙主協調,全效教學”、課堂教學“20+20”分鐘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實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有一個關鍵因素制約著研究,就是教師的專業成長跟不上課堂改革的要求。平心而論,目前在我校的課堂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此類現象:教師用自己以前的老師的方式方法,把教科書上的知識原封不動地搬到課堂上,塞進學生的腦袋中;老師們喜歡做知識“搬運工”,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已有的經驗和套路,且樂此不疲;總是重復著上一代“搬運工”的做法,不愿做半點的更改;一旦涉及到了“成長”、“自主”等需要拋開很多固守的東西重新出發時,就往往選擇逃避、妥協和放棄,課堂教學面貌仍然是濤聲依舊!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教研沒有好的主題、教研不切合教師的需求、教研的內容質量不高、教研的組織不規范、教研缺乏獎勵機制。
3、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我校大多數教師是“一群渴望通過個人奮斗追求最大人生價值”的追夢者,他們有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因此,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師成長模式,引導教師追求成功,已是學校刻不容緩的工作。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通常要經歷兩個轉化,一個是從教學新手向教學能手的轉化,另一個是從教學能手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第一個轉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學的不斷積累,從而提高實踐能力;第二個轉化則更多需要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激起他們學習和解決教育實踐難題的興趣,促使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把握教育教學理論,并且不斷地總結、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力爭在教育教學中有所創新,逐步向既能教學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師轉化。而校本課題研究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決定了它是使教師向研究型轉化、獲得自我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所以,對我們學校,對我們教師而言,本課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較高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課題概念的界定
1、校本課題與校本課題研究:“校本”是校本小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立足學校,從學校實際出發,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同時更強調學校對這項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校本”還有一層隱藏在深層處的含義,那就是“小”,課題立意必須是小課題。“小”并不是說研究的問題無足輕重、不關痛癢,恰恰相反,小課題研究應該針對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如新時期教學工作面臨的種種問題,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學生學習品質培養、學習方法指導、學習習慣養成研究等。這些問題都是關鍵問題,但也是大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要結合實際、自己的特長及興趣,尋找“小”的切入點,從而在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義和意義。一是切入點小,即教師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最具體、最真實的問題開展研究。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課題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視實效性和針對性、到頭來教師仍感到自己離科研太遙遠的“務虛”現象;二是時間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從而克服大課題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結題,周期長見效慢、人員變動大熱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難度相對降低,校本小課題研究目標明確單一,針對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對簡單。教師只要明確研究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就可在學校申請立項,在實踐中開展研究。這樣的研究使教師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校本課題研究”:從我校實際出發,教師把教育教學中真實的具體的問題,特別是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問題,轉化為課題加以研究的活動。它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從研究范圍上看,可分為教育問題研究和教學問題研究;從課題的來源上,可分為實踐中具體問題的研究、總課題分解出的子課題的研究等等。
2、教師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陳玉琨教授說過,“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在充分認識教育教學工作意義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專業精神,增強專業修養與掌握規律,拓展專業知識,強化專業技能的過程,是教師在教育這一特殊的崗位上充分實現自身人生價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過程”。這就需要探索我校老師在立志、育人、教學、教研等方面的專業成長因素和路徑。
三、理論支撐
1、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于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學校教育管理中,重視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和群體意識。一所學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沖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是人類行為的積極的動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動機,動機驅動行為。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當某一種需要沒有滿足的時候,人就會去追求它,從而產生內驅力。當這種需要滿足以后就不再有動力了。而這時又會產生高一個層次的需要,再驅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實現。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如果學校幫助青年教師知道他現在處于需要層次的哪個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學校就能在相應的方面給予培訓而滿足教師的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師其處于最佳的工作狀態。
3、目標設置理論。這是愛德溫洛克于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強調目標在行為中的作用。他認為在決定個體的行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個人本身為自己設定的具體目標,目標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使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沿著特定的軌道進行。它使人們知道他們要完成什么任務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據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在教師培養中,學校通過一定的培訓措施,引導青年教師為自己設置目標,將他們的行為統一在一個方向上,以此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在組織管理中應采取目標明確化,而不是簡單地告訴青年教師“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時應對目標過程及時反饋。
據此,本課題將在行為科學理論等指導下,理論聯系實際,研究學校發展方向與教師發展的關系,建立相應的校本研究機制,對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引導教師不斷轉型升級,實現專業發展。
四、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研究目標。
(1)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對穩定的教研文化氛圍,從而涌現出一批校本教研帶頭人,帶動“合適教育”的研究,落實“20+20”課堂教學。
(2)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機制和體系,讓校本教研成為教師自覺行為,讓校本問題研究成為我校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研究內容。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
(1)制約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
(2)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
(3)培育中學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的動力機制。
3、研究的重難點:“促進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是研究的重點,“培育中學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的動力機制”是研究的難點。因為這兩個問題是困擾我校教師如何轉型升級,不斷成長成熟的關鍵。
五、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與方案
1、研究的思路。本課題將在建構主義理論、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等理論指導下,從現狀及問題出發,探索基于校本課題研究的教師專業成長策略,并通過教師成長軌跡的個案研究,為教師提供成長范例。
2、研究的方法。本課題將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學業成長進行互聯互動式的研究,克服過去只重視對學生而忽視教師自己的研究缺陷。研究周期為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調查研究,發現問題:通過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現狀進行調查,摸清制約中學教師專業成長的各種因素。
(2)理論研究,設計方案: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對制約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的學理分析,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法,然后設計出符合面向全體教師、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的可能方案。
(3)開展實踐,探索路徑:根據設計的方案,組織教師開展一定范圍的校本小課題行動研究,以此探索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
(4)總結比較,逐步推廣:對實驗教師的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提出本項目的結論,然后在全體教師中進行推廣。
學校課題開題報告2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可以為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和動力,只有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才能辦出特色鮮明、質量優秀的學校。因此,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只有把學校文化置于統領地位,引領各方面工作協調發展,才能辦出人民滿意的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在新課程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大前沿課題。加強文明素養的熏陶能夠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反過來,和諧的校園文化又能以感染、凝聚、激勵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方面發展。
“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以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學校是個文化場所,是思想與思想交流、感情與感情溝通、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場所。學校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的工作,但學校不會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建設和積累。寧溪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探索出具有寧溪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建設充滿人文功能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人本管理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文化,使寧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積極創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
課題提出后,我們將以此為起點,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文明素養滲透的系統性、漸進性、全面性,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行為實踐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趨于高度自覺、規范、文明。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
當今,學校文化建設是全面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加強全面和諧與多樣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新時期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升學校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任務。鐘啟泉教授就曾這樣強調:“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重構學校文化”。任何學校都有承擔傳遞人類已有文化的責任,同時也要承擔構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事實上,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人才觀念早已悄然發生變化。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社會越來越需要“全才”“通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肩負培養人才使命的學校就應該向社會輸送各級各類人才。未來的人才將是素質高度全面、動手能力強、文化內涵深的創新群體,而有著環境熏陶作用的校園文化,在素質教育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寧溪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探索出具有寧溪特色的積極的學校文化——建設充滿人文功能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人本管理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文化,使寧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積極創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學校“以人為本,快樂教學;科學發展,爭創一流”的辦學理念,著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把學校建設成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就必須有一種和諧、自由、積極的學校氛圍。這里不僅要有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詩情畫意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里應沒有歧視、沒有體罰、沒有人際間的勾心斗角、沒有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這里應是人心思進,在思想上體現進步與創新,行為上體現文明與儒雅,心理上體現健康與愉悅,競爭中體現智慧與合作,評價上體現公正與科學,這樣的學校方能體現時代的氣韻與現代的風采。
2、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打造整潔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硬件建設、校園環境、物質資源配置方式等。學校硬件要具備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要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和行為。對學校建筑設施、花草進行整體性規劃設計,大到主體建筑,小到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都全面規劃設計、精心斟酌取舍,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從凈化、綠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同時創設各種文化設施,開辟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音樂教室、生物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等;懸掛張貼名人名言掛圖、展示學生書畫作品以及設置教育格言和警示句;開辟校園文化長廊、圖書角、英語角、學習園地,使學校的每個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會“說話”,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化和教育,體現出校園“處處皆教育”的深刻內涵。
【學校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2.課題開題報告
3.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4.個人課題開題報告
5.小學課題開題報告
6.微型課題開題報告
7.微課題開題報告
8.課程課題開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