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精選7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yōu)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1
前言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主要力量,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各個國家都將提高國民素質和人才質量作為重要的發(fā)展戰(zhàn)略。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我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在國際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等教育理念開始普及。國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外大環(huán)境的變化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發(fā)展的重要契機,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zhàn)。高校是培養(yǎng)高質量、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教學是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過程和手段,是整個高等教育的中心。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對教學工作的協調和管理主要是通過教學管理部門來負責的。所謂教學管理就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領導等職能,實現管理者與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最大限度的利用和調配資源,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最終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可見,教學管理關乎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關乎到高校的長遠發(fā)展。
一、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普遍實行行政集權式的教學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統一規(guī)劃、由上而下、有章可循、注重效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這種教學管理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
1.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比較機械,高校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學評估標準、教學課程等的制定都缺乏透明度,大多是在上級部門的指示下,依據相關政策來制定,高校教師參與的力度有限,更缺少對學生意見的征詢和采納。因此,很多高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課程設置、考試形式等同質化嚴重,導致教學活動固步自封,受到很大的限制,與創(chuàng)新型和高素質的人才培養(yǎng)相悖深遠。
2.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管理者高高在上,依靠行政權力來實行權威性管理,教師和學生處于被管理的角色。這種教學管理已經缺失了服務的內涵,更多的是控制和命令。教學管理者在制定與教學相關的文件時,缺乏與教師和學生平等的溝通和交流,缺少對教學對象特點的調查、分析和把握,簡單的根據個人經驗或者上級意志來制定,在面對外部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和新形勢時,適應性比較差,難以進行適時的調整,經常處于被動地位。
3.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國界概念日漸淡化,人才、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越來越便捷,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專業(yè)型人才漸漸被復合型人才所取代,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重心。盡管在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下,大學生可以通過選課的形式來輔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但傳統的剛性教學管理下,選修課數量不足、內容單一。學生往往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選課,由于對所選課程和任課教師的不熟悉,加上網絡平臺上也缺乏對該課程的介紹,導致很多學生選修了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或者為了湊夠學分隨便選一門課程,在選修課上睡覺、玩手機甚至逃課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且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師生比例偏低,無法滿足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4.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缺乏對教師的科學評價。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科研和教學,其中科研部分是最主要的評價內容,一方面,教學活動難以進行準確量化,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而且效果具有滯后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高校都面臨著排名的壓力,關乎到學校的聲譽和資金的投入,這種競爭主要是科研成果之間的競爭,因此教學管理中對教師的評價也是科研優(yōu)先,忽視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學職能。
二、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
(一)"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的提出
正如前文所述,傳統的行政集權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設計,忽視了大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發(fā)展需求,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發(fā)展,造成了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脫節(jié),這也是目前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這種消極阻礙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高校不斷擴招,高等教育已經從傳統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和素質教育過渡,培養(yǎng)大量具有廣博的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勇于創(chuàng)新進取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目標,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等學校生存和未來發(fā)展的生命線。高校師生群體將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的所有辦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人才培養(yǎng)而展開,因此我們倡導"以人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所謂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就是摒棄傳統的剛性教學管理手段,注重對人的本質價值的理解與尊重,尊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和愛好來進行教學管理活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高校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人和高校的共同發(fā)展。新時期,建立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作為一種正在被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管理思想,"以人為本"的管理理論被廣泛的應用到高校教學管理當中,這也是現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二)"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的具體實施
1. 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管理
"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尊重學生的權利,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活動中來,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教學管理的知情、選擇、反饋、評價和決策上,也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管理的始終。具體表現在:一是學生要了解本專業(yè)教學課程的設置和教學計劃,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了解本專業(yè)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才能加深對本專業(yè)的了解,從而形成共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學生具有選擇教師、課程以及教學進度的權利。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專業(yè)背景和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學生對不同的課程有著多元化的需求,高校要尊重學生這種需求,在選修課中推行"一課多師"和"一師多課"的選課制度,讓更多的學生可以選擇到自己喜歡的老師或者課程,擴大學生自己選擇的空間。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規(guī)劃和安排來選擇學業(yè)年限,例如可以提前半年畢業(yè)或者推遲畢業(yè)等。三是提高學生在教學反饋中的比重。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中,學生也會在學期末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網上評教,但大多是走走形式,很少能得到教學部門的反饋。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有權利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和想法等及時反饋到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那里,并對專業(yè)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師教學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議,教學管理部門要及時進行反饋,根據學生意見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重新安排。
2. 賦予教師更多的彈性空間
傳統的教學管理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從備課、教案、計劃、作業(yè)、點名等都有著詳細的要求,有的學校要求教師統一備課、手寫教案等,教師被動的忙于各種教案、大綱的檢查,沒有時間來進行教學活動的反思,這實際上扼殺了教師的個性、束縛了教師的手腳,這也是高等教育的課堂缺乏對當代學生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并不是因循守舊和按部就班。沒有教師的創(chuàng)新,也很難有學生的創(chuàng)新,那整個教學活動將嚴重缺乏生命力和創(chuàng)新力,學校的發(fā)展將會嚴重受阻。高校教學管理部門要尊重教師的個性,在不違反基本教學規(guī)范的前提下,允許教師打破一些固有的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多進行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活動,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足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更加適合本專業(yè)學生發(fā)展和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3. 科學確立教師績效評價標準
教師評價是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和效果、教學勝任力及其專業(yè)發(fā)展能力做出的價值判斷過程,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能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教師評價正是大學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中提高教師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首先,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要求把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標準內化于教師活動之中。一方面,評價的內容和指標,說明了學校關注和重視的內容,這也有利于教師明確學校的發(fā)展目標與方向,明確自己的職責,認識到不斷進步、提高不僅僅是自身的愿望,更是學校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通過對績效評價結果的有效運用和反饋,可以激勵教師努力工作,同時,教師績效評價過程也是教師認識自己和反思自身教育教學工作的絕佳時機,有利于教師的自我改進。其次,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學校要實行政策公開,使學生綜合測評、評優(yōu)評先和就業(yè)分配等工作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置于管理部門和學生的監(jiān)督之下,并逐步制定完善的監(jiān)督學生管理工作制度,明確管理工作的考評標準,完善管理績效評估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把落實管理制度情況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工作考評的重要方面,這樣才能防止工作過程中的暗箱操作,消除學生對過程和結果的不公的疑慮,促進學生管理的公正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教學管理正面臨著新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多種變化的挑戰(zhàn),如何變革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新時期,我們需要一種以注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為師生提供更充分的教學和學習自由,才能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促進高等教育的長遠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景紅.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比較研究[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劉吟.地方高校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7.
[3]李倩.探析高校教學管理新方向和發(fā)展模式[J].改革與開放,2011,12.
[4]于曉云.新形勢下創(chuàng)新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思考[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5.
[5]張芊.論我國高校教學管理組織模式的特征與發(fā)展[J].江蘇高教,2007,6.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2
論文關鍵詞:
高校;教學管理改革;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
高校教學管理是高校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保證。隨著高校教學管理發(fā)展形勢的變化,高校教學管理中思想觀念落后,對教學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教學管理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組織權力傾向嚴重,教學管理評估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不斷出現,阻滯了高校教學管理的創(chuàng)新和進步。高校只有順應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深化教學管理改革,才能不斷提高教學管理質量,推動高等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
一、我國高校教學管理面臨新形勢
高校教學管理是高校開展教學活動和科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保證。高校教學管理通過對高校教學工作進行計劃、組織、控制和監(jiān)督,確保高校教學系統的有序高效運行。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高校教學管理也面臨著新形勢下的挑戰(zhàn)。第一,近年來我國高校正在經歷連年大幅擴招和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雙重轉變;第二,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越來越高,重學歷輕素質的傳統人才需求模式不斷被打破,多層次、寬領域、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的市場需求格局逐漸形成并日臻完善;第三,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后的高等教育質量受到挑戰(zhàn),高校教學資源短缺問題逐漸成為不爭的事實;第四,我國高校畢業(yè)生供過于求,就業(yè)矛盾突出問題日益嚴重,提高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率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亟需應對的重要方面。
二、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管理理念陳舊。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的階段,高校學生素質、辦學規(guī)模,師資隊伍結構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陳舊。一是很多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管理理念陳舊,只是按照條條框框進行相應的管理,不能充分激發(fā)和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有些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管理意識不深,許多教學管理干部對自身工作也不重視,不愿學習鉆研業(yè)務,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對教學管理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高校不重視教學管理工作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很少考慮到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進步和長遠發(fā)展。
2.教學管理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一是教學內容陳舊現象突出,教學計劃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課程體系不能充分反映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成果,致使高校課堂知識與社會發(fā)展實踐相脫節(jié)。二是教學管理內容陳舊單一。很多高校在教學管理上,過于強調集中性、統一性與單一性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削弱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教學管理模式機械化。高校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會要求管理對象事事服從管理制度,從學籍管理制度、教學計劃管理到考試管理、教學評價等都缺乏對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積極引導,成為高校教學管理改革之路的絆腳石。
3.教學管理組織權力集中現象嚴重。目前我國高校的主要組織形式是以集權為主要特征的各層等級制度,其基本運行規(guī)則是上層決策、基層執(zhí)行。一般高校教學管理層次通常都采用由上而下的等級制,依次為校長、主管教學副校長、教務處、二級學院(系)等,工作也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達指令和自下而上請示匯報。校長享有教學事務的最后決定權,教務處協助和落實校長決策,這兩級機構占據了高校的大部分決策和管理權力。相反,接觸基層和具體教學管理工作的二級學院(系)擁有的權力相對較小,造成權力失衡現象嚴重。隨著我國高校擴招和合并、高校規(guī)模不斷擴大以及教學管理事務的不斷繁雜化形勢的發(fā)展,這種集權化的組織結構給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zhàn)。
4.教學管理績效評估趨于形式化。一是有許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學管理績效評估為核心的教學管理體制;二是很多高校的教學管理績效評估缺乏規(guī)范化,諸如教學評價由誰來操作,在什么時候進行,結果是否公開等問題都無定法,致使教學評價流于形式。三是很多高校的教學管理績效評估缺乏科學性。有些高校只是將教學管理評估作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非改進工作和參與決策的重要手段;還有些高校將教師和課程的綜合評價簡單化為對教師的評價,缺乏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評價,使得教學管理績效評估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新形勢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改革建議
1.以人為根本出發(fā)點,提高高校教學管理服務水平。
(1)讓師生參與教學管理。高校教學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教師和學生,他們從事的主要是學術性的學習、研究工作,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傾向。新形勢下的高校教學管理也應當依據這些特點,管理者要從過去的“大包大攬”轉變?yōu)榧訌娨龑Ш头⻊眨鹬毓芾韺ο蟮闹黧w性和自主性,并吸納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決策、監(jiān)督等工作,實行師生參與管理,促進高校教學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運行。
(2)以學生為本,推行彈性學制。彈性學制可以適應學生的自身情況和學習要求來安排教育教學,為學生提供自我設計和自我成才的平臺和發(fā)展空間,從而克服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教學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教學計劃統得過多、過死、教學管理培養(yǎng)模式單一等諸多弊端。當然,彈性學制的實施要考慮具體的國情、校情,對此,一些高校成功的試點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鑒。
2.以組織分權為手段,提高學院(系)的教學管理權力。新形勢要求我們對高校教學管理集權式的組織體制做出變革和創(chuàng)新,遵循一定的授權和分權理念,科學分解教學職能,合理設計和劃分校、院(系)兩級的職責和權力,保持權責相當。即要轉變校長和教務處的職能,增強其宏觀規(guī)劃和指導職能,并將一部分管理權力下放到二級學院,擴大二級學院的自主權,允許它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給高校基層管理人員以更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空間,增強學院(系)的基層組織活力,實現學院(系)的管理效能化,進而提高高校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以科學管理為核心,提高教學管理工作質量。
(1)增強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性。面對新形勢,高校教學管理人員要把教育現象和管理行為結合起來,把行政方式和手段與科學理論和方法結合起來,科學有效地解決教學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切實提高教學管理工作質量,推動教學管理工作科學發(fā)展。
(2)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科學管理水平。新形勢下的高校教學管理者應具有較強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專業(yè)管理意識,懂得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專業(yè)化人才群體。同時,高校教學管理人員應能夠在科學統籌和具體實踐基礎上,積極采用計算機輔助管理等各類高科技技術,推動和實現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化與現代化。
4.以結果為導向,加強教學管理的績效考評。績效考評是檢查高校教學管理工作進度、衡量學院(系)及教學管理人員工作成效、防止偏離教學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面對眾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高校應識別和分析、設計出科學、多樣化、操作性強的教學管理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有關專業(yè)、課程、教材、實驗室、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辦法,形成完善、系統的校內教學質量績效考評體系,不斷促進教學管理目標的實現。
5.以競爭為動力,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率。新形勢下,隨著教育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國的高校面臨著激烈的國內和國際競爭,高校發(fā)展環(huán)境已經由傳統的封閉型向目前的開放型、全球化轉變,因此,高校應時刻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勇于參與各種形式的競爭。而高校教學管理人員也應該樹立這種競爭意識,時刻掌握國際和國內教學管理方面的新變化、新情況,既保持自身優(yōu)勢,又博采外校之長,從而降低教學管理運營成本,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鄭文發(fā).高等教育信息化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影響[J].集美大學學報,2003,(4):88-91.
[2]潘維真.職能、組織與方法:高校教學管理的角色轉變[J].江蘇高教,2008,(3):67-69.
[3]李林.高校教學管理的思維變革[J].湘潮(下半月),2010,(3):64-65.
[4]齊仲鋒.談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改革[J].石油教育,2006,(5):60-61.
[5]薛蓉.基于顧客中心理論的高校教學管理研究[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426-431.
[6]宋洪峰,許鵬.運用企業(yè)理念推進高校教學管理改革[J].中國地質教育,2006,(4):68-70.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3
1、轉變高校管理觀念
高校教學管理直接關系到高校未來的發(fā)展,但是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經阻礙到了高校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必須對其進行變革以及創(chuàng)新整個系統的構成。而管理模式變革以及整個系統重構的前提條件是轉變高校管理觀念。現代高校教學管理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和面對基層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原則、它的管理對象是高校教師以及在校學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激勵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與學中。高校教學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臺,都需要以這一目標為先導,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師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大學生也能夠積極努力的學生。高校教學管理者應該認識到管理對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性,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高校教學管理不僅能夠教師與學生各自的價值,同時也能夠發(fā)揮他們各自的潛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員與被管理人員并不僅僅單純的是工作關系,還應該講究人際關系,在處理原則性問題時,一定要講究工作關系,彼此之間強調的是責任,而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強調人際關系,注重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夠正確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必然能夠游刃有余的處理好高校各項管理事務。同時被管理者首先應該履行責任,才能夠談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應該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應該具有自覺性。也就是說,在原則的基礎上,適當的靈活調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現階段,高校教學管理普遍強調的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而學生主體只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認知的主體,換句話說,高校教學的結果最終是要看學生學會了哪些新東西,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其最終衡量標準是學生的素質提高情況,這是教學管理思想發(fā)生了最明顯的改變,同時也是以人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學管理體系構成因素如教職員工、其他人力、財力、物力以及信息資源等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完善和變化之中,以往側重點在于保持規(guī)范化條件下教學管理的常規(guī)運行,這些已不適應新常態(tài)下外界環(huán)境和管理系統要素的改變,同時,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也難以進行及時有效地干預和調整。不難看出,以往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某種程度上說已成為推進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阻礙因素。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傲人成績,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特別是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已然成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教育部對高校進行的教學水平評估,其中一個方面就涉及到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學管理工作已成為高校發(fā)展的首要任務。在此情況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轉變觀念,調整思維方式,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管理環(huán)境以及內部其他因素的變化,更好地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運行模式和機制。
2、處理好嚴格與寬松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應該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只有如此,學生的個性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張揚,為其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從而開辟有序競爭地氛圍,進而為其成長成才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高校學校的教學管理,尤其是原則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嚴格、規(guī)范按照管理條例去執(zhí)行,公事公辦,沒有任何的理由可講,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又不能過于死板,因此需要適度寬松,采取彈性管理模式,這樣學生的潛力以及個性才能夠張揚出來,最終脫穎而出。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處于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的高校教育強調的是采用剛性手段來進行管理,而現代世界各國已經處于知識經濟時代,該時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進行柔性管理。而此種管理方式正是對現如今高校教學管理的一種挑戰(zhàn),也可以說是一種革新。教師作為學校管理模式變革的推動者,有義務和責任投入到教學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中來,不要對教學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輕視和抵觸心理,只有教學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助于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yǎng),就跟教師的本職工作有著相同本質的出發(fā)點,教師作為接觸學生的第一線人員,對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著最敏銳的判斷,所以,如果我們積極地進行教學管理改革,那么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況下,鼓勵廣大教職員工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學校在政策、獎勵機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撐,目前部分現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推進變革的障礙因素。目前個高校比較普遍的做法是對教師實行了教學工作量達標這一制度,通常是以某教師必須承擔具體的課時來計算工作量,這與教師的切身經濟利益劃上等號。現在,不少高校出臺了獎勵性文件鼓勵廣大教師從事科研,但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激勵性政策和措施卻出現了空白,很難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如果教師沒有工作的熱情,并不喜歡與學生交流,同時與管理革新并不感興趣,高校教學管理革新難以實現。大部分高校加大選修課的開設力度、彈性學分制等措施,為復合型和專業(yè)技術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進一步提升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由于種種原因所限,使得許很多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選修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為此,學分制的實施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帶來更多有利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因此,正確處理好教學管理與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我們今后深化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務。破除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陳舊教學管理思路、,通過進一步改革,逐漸形成完整的能夠為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服務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種有別于過去的教學管理模式,這正是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問題所在,也是廣大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者面前無法逾越的一個重要任務。
3、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統更新
當前,社會快速發(fā)展,日新月異,加之我國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社會選人、用人的標準不斷提高、教育作為一種消費資源,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培養(yǎng)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費標準的調整、彈性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的推廣等等,這些都有力地推動著教育教學不斷地的改革和發(fā)展,使得高校教師、學生以及教育教學管理者處在社會改革的需求之中。我們把先進的教學理念運用到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中去,離不開教學管理部門有效的計劃、組織、協調、實施和控制。科學合理地制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原則和方法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這一原則的制定是否符合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確處理和協調了師生的關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學的改革,這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要弄清楚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支撐點以及如何做到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提高素質的統一。如何將這一思想切實運用到到人才培養(yǎng)方案當中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教學參與人員認真思考和探索的課題。我們應該同步推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改革,并將教學方式改革放在首位。從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結果來看,往往要求教師把內容觀點是否講解清楚的同時能夠重點突出、課堂上能否解決實際問題等作為授課好壞的基本標準,其本質是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但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角度出發(fā),上述要求顯然是不科學的,甚至是應該拋棄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還有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學生。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運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互動,多給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將傳授知識的過程當成為師生共同學習交流以及不斷探索和提升的途徑。
4、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高校教學管理模式變革是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育改革,并不僅僅是各個學科的之間的教學改革,如果管理模式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改革也會歸于失敗,為此,教學管理模式改革與教學改革應該同步進行。要想徹底的實現教學管理模式變革,首先要轉變管理者的觀念,同時還應該處理好嚴格與寬松之間的關系,最后做好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交叉。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實際運用中表現出來的機械性和經驗主義思維,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制約和阻礙,作為學校教學管理者而已以往更注重經驗和進行教學管理方式的延續(xù),而不注重管理方式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在近些年所表現的弊端尤為明顯,為了能夠讓我國高校教學管理水平能夠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充分發(fā)揮當前高科技手段和知識,比如運用網絡技術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做到軟件和硬件同時進行更新,來強化我國的教育管理模式,讓教學管理模式更人性化,民主化,手段和方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實時性。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4
論文關鍵詞:
以人為本;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必要性;對策
論文摘要: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高校教學管理水平,從而全面促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已經成為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本文論述了“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由封閉式教育轉型為開放式教育,繼承式教育轉型為創(chuàng)新教育,職前教育轉型為終身教育,整齊劃一的教育轉型為個性化教育;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推崇創(chuàng)造、否定等級的教育思想成為現代教育的主導;人性化、信息化和終身化早已成為教育的價值取向并正在成為教育的明顯特征,因此,我們必須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進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1.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1有利于高校教學管理的改革創(chuàng)新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習慣于計劃性、監(jiān)控式的管理,各種教育教學管理比較重視統一性,不論學生間的差別有多大,學校教育方案一致,教學模式整齊劃一,忽略了以學生的需求為本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同時也忽視并限制了學生個體差異性和多樣化發(fā)展。“以人為本”強調的是教育應當以培養(yǎng)人為目的,即一切工作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最終目的,故高校在教學管理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體制,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從人的全面發(fā)展著眼來培養(yǎng)人,并在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具體予以落實。同時,更應激發(fā)教師群體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尊重教師的情感需求,使他們重視培養(yǎng)、激發(fā)和愛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就必須時刻隨著學生的需求和教師的創(chuàng)造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
1.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
教學管理是為實現教育目標,根據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過程。其實質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高效率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這是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性因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學生對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學服務應當具有自主選擇權,尤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正是強調“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是管理的核心和動力”,發(fā)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參與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實現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長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標,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能力,全面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
1.3有利于教學管理人員發(fā)揮潛力
目前,在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道路上有許多新問題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學管理人員只埋頭做那些做過的事情,那么這所學校的管理就會變得墨守成規(guī),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管理才能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強調以人為本,發(fā)揮管理人員的創(chuàng)新潛力,更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需要教學管理人員自身有意識地學習和積累,學校也應該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有意識地培養(yǎng)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1.4有利于創(chuàng)建和諧的教學管理環(huán)境
高校的重要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一切教育關系主要是圍繞著人與人之間來展開。人的因素在學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全體師生既是教學管理的客體,又是教學管理的主體和學校的主人。樹立“以人為本”的和諧服務意識,承認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致力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最大限度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和服務人,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每位師生員工自覺地成為教學管理的參與者和維護者,從而構建和諧的教學管理環(huán)境,使整個校園達到和諧與統一。
2.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對策
2.1把關注學生發(fā)展放在首位
教師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發(fā)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是泥土,可以燒成磚瓦;是鐵礦,可以百煉成鋼;是金子,就可以放出光彩。在哈佛大學350周年校慶時,有人問:學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長回答:哈佛最引以為豪的不是培養(yǎng)了6位總統,36位諾貝爾獎獲者,最重要的是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的選擇機會和發(fā)展空間,讓每一顆金子都閃閃發(fā)光。教師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讓每個學生都發(fā)揮出自己的才能。
2.2讓學生參與教學
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體驗生活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如何,內心的體驗有無,態(tài)度的肯定與否,教師都應感悟到。這就要求教師多創(chuàng)造讓學生參與的機會,例如在講授目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時,安排學生上講臺講課;復習提問時讓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增加學生自主實驗的機會,等等。總之,通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教與學互動起來,達到教師善教、學生樂學的完美境界。
2.3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
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無視學生權力的存在將被證明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學生應該在學校事務中擁有自己的發(fā)言權”。這就要求學校要給學生提供選擇機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等,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最大的張揚,這其中包括尊重學生的個人生活、課程專業(yè)的自由選擇、價值觀的自由表述和對學生個人創(chuàng)造能力的認可等多個方面。因此,高校在教學制度與管理建設中,應堅持“通才教育、按類教學”的原則,樹立“加強基礎、淡化專業(yè)、重視能力、力求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實施彈性教學,充分尊重、理解、關心學生,切實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對發(fā)展的不同要求,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樣才真正得為發(fā)展學生個性,支持學生脫穎而出創(chuàng)造條件。
2.4讓教師成為教學管理的主體
長期以來,高校教學管理存在著嚴重的行政化傾向,人們把教學管理單純地理解為對學生和教師的行為管理,教學管理者往往是憑經驗和權利意識指揮教學,教師只能被動地教,在教學管理與重大教學改革中沒有發(fā)言權。堅持“以教師為本”就要最大限度地調動與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真正成為高校教學管理的主體,自覺、自主地參與教學管理過程。因此,高校應構建一種公平、公正的人文氛圍,給教師提供心情舒暢、自由發(fā)展的平臺,能夠讓教師把學校的發(fā)展目標、教育教學改革目標當成自己的個人發(fā)展目標,將學校利益、教師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學校定位、專業(yè)設置、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課程建設、教學方法及教學改革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師的意見。在學科建設、課題申報、教學評估、職稱評定等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校學術委員會、教學督導組專家的作用,使行政管理職能和學術管理職能有機融合,真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和效率。
2.5建立“以師為本”的教師激勵機制
目前高校教學管理的主導方式應該是激勵,激發(fā)教師的動機,誘導教師的行為,發(fā)揮教師的內在潛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保證學校培養(yǎng)人才建設一直處于最佳狀態(tài)。因此,激勵的過程就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過程。激勵是全方位的,不僅有物質形態(tài)的激勵,而且有精神形態(tài)的激勵,單純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都不能解決學校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guī)律,建立符合本校高等教育特點的物質激勵機制,又要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建立起符合國情和本高校實際的精神激勵機制。
2.6建立完善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要高度關注教師自身的發(fā)展,高校教師的培養(yǎng)教育也應該是一項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統工程,政府、社會、學校和個人都是這個系統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統,各部分之間要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具體的'工作計劃、完善的管理辦法,才能保障教師培養(yǎng)工作的系統化。目前,高校教師培養(yǎng)模式主要還是校本培訓、網絡培訓、定期舉辦多樣的活動,不夠完善,要想提高高校教學管理的成效,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學、合理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
3.結語
無論從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對教育的要求,還是從教育自身發(fā)展來看,當前高校教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構建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讓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齊心協力,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進行科學規(guī)范的管理,真正實現教學管理的人性化,使教學管理達到較高的水平和層次,促進學校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玲.以人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問題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6).
[2]高潔.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J].文教資料,2010,(9).
[3]殷興東.高校管理中貫穿“以人為本"的方法研究[J].教學研究,2008,(6).
[4]袁希.堅持以人為本優(yōu)化高校教學管理[J].大科技,2010,(4).
[5]王丹.堅持運用以人為本完善高校教學管理[J].財富與管理,2008,(2).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5
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核心部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和新一代大學生的成長,傳統的以規(guī)章制度為核心的硬性教學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高校新的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思想的發(fā)展,高校如何適應教學環(huán)境的變化,使教學管理工作更科學,是高校教學管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一些高校針對傳統的剛性管理體制的弊端,在教學管理中推行柔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傳統高校教學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學管理模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和新一代大學生的成長,傳統的以規(guī)章制度為中心、以制度約束、紀律監(jiān)督等外界約束力為主的剛性管理制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其管理模式缺乏彈性和對師生的人文關懷等缺陷日漸顯露。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新一代大學生眼界開闊、思想活躍、溝通意識和參與意識也更加強烈,但是剛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紀律束縛了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刻板和缺少激勵性的管理制度給學生以高高在上的感覺,打擊了他們參與學校事務的積極性,這種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無法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能力差別,更無法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滿足市場經濟時代人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而與傳統剛性管理制度相對應的柔性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對教師和學生人格的尊重,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也更加靈活,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自我發(fā)展機遇,很多高校還鼓勵學生自我管理,對學生產生很強的信任感,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
2.傳統教學管理模式束縛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高校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和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需要師生和學校共同努力,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積極性,但是現行高校管理制度的條條框框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剛性的教學評價體系也限制了教師的發(fā)揮,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老師在課堂活動中仍然采取機械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失去興趣,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這種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柔性教學管理模式在高校教學運用的思考
1.構建柔性的高校教學體系與管理制度
柔性管理模式作為一種與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相對立的新型管理模式,是未來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潮流,符合管理學發(fā)展規(guī)律和高校教學規(guī)律,不僅能夠提高了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也能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高校中構建柔性管理體系,必須順應教育工作改革的發(fā)展潮流,首先對高校現有的管理模式和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堅持以人為本,將學生的需求和發(fā)展需要放在首位,建立合理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學生的綜合性與多元化的發(fā)展。同時加強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對教學質量的監(jiān)督與管理,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柔性管理并不是放任學生不管,而是要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所以雖然在實踐中各種教學管理制度、組織形式應具有彈性,能適應多層次、差異化的教學實際,但教學活動的獎懲機制應該更加完善和強化,在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和規(guī)定更應該遵守,教學過程中一旦定下了教學目標,就需要嚴格按該教學規(guī)范要求進行學習和考核,作為制定管理制度的學校,應該整合教育資源,完善教學監(jiān)督管理體系并認真執(zhí)行,以保證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在引入柔性管理模式的過程中,只要能夠建立起合理的教學體系和管理制度,柔性管理的優(yōu)勢就能夠顯露出來。
2.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礎上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不但能夠如實反映教師的教育成果,也能夠激勵師生的學習和工作熱情,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使學生的課堂活動陷入功利性的弊端,硬性的考核指標使教學活動變成一種缺乏活力的教育程序。束縛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和教學熱情。所以,高校改革管理模式的重要任務就是改革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基于柔性管理模式基礎上柔性化的教學評價體系,推動學校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
柔性化的教學體系建設是學校實現柔性教學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調整和學生的性格需求等特點,很多大學在教學中試行學分制改革和導師制,并推進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的課程改革,使整個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有了更多的彈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余地,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主動安排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針對性。同時,新的教育評價體系打破過去單一的硬性指標模式,正視學生的基礎差異,鼓勵教師通過因材施教和分類考評來評價學生的學校效果,學校也應建立對教師的分層次評價制度,鼓勵教師將更多的知識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授給學生。
3.將柔性管理理念深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
柔性管理模式是相對于硬性的規(guī)章制度和紀律約束等剛性管理模式而言的,其實行的效果建立在對人們心中產生潛在的說服力的基礎之上,柔性管理模式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使人們靠自身的努力對進行自我約束和管理。所以要想達到柔性管理目標,首先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運用到教學活動的實踐中,將柔性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個教師的心里,讓柔性管理理念成為教育者的共識。構建完善的柔性教學體系,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和發(fā)揮作用,在傳統的剛性教育模式下,教學管理的評價體系局限在幾個硬性的指標中,迫使教師將大量精力放在應付日常教學活動和業(yè)績考核中,嚴重影響了教師積極性的發(fā)揮。而在柔性管理模式下,學校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就必須堅持多樣的教學評價標準,尊重教師教課方式的不同,能夠容忍老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教師能夠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社會需求主動學習,這樣既體現了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靈活性和自主性,也讓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更貼近師生的實際需求。
三、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新一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高校必須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在教學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模式,改進高校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并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保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6
論文關鍵詞:
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模式;規(guī)范研究;以人為本
論文摘要:
教師教學活動過程與高校教學質量密切相關,但其活動過程具有不可觀察性、產出不可度量性及產出結果難以標準化的特征,采用行政管理或將其交與學生管理以及由教師自我管理都會受到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特殊屬性的影響和制約。文章在對教師教學活動的勞動屬性進行分析的基拙上,對現行的行政管理、學生評價以及教師自我管理三種模式的有效條件進行了剖析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不可觀察性、活動過程難以標準化以及產出結果難以量化的特征決定了任何單一的管理模式都具有其局限性,因此對高校教師教學活動應強調措施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一、引言
高等教育在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發(fā)展事關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效率,是人力資本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的主要研究內容。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至2008年,在校大學生已達到1700多萬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隨著高校規(guī)模的擴大,社會、家庭以及在校學生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通過高校內部制度建設和機制的完善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教師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基于這一認識,許多高校根據自己的辦學定位、教學質量管理傳統以及現狀,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通過體系的構建和機制的優(yōu)化,加強了教師的管理,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川。但綜觀這些管理仍然是以控制為主要手段的管理,強調通過對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規(guī)范要求和標準化來保證教學質量,忽略了對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勞動屬性的認識,壓抑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引起了教師的不滿,降低了相關制度和管理體系的實施效果,旨在通過加強教師的管理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目的并未達到。針對高校對教師教學活動管理中存在認識的不足,本文從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本質性特征分析出發(fā),對通常的教師管理的三種模式的有效性和條件進行了剖析。
二、高校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本質屬性分析
教師教學活動過程可以簡單地區(qū)分為教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延伸三個環(huán)節(jié),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xù)的投入一轉換一產出統一整體。如果培養(yǎng)合格的專業(yè)技術人才是高等學校的主要產出和目的,那么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就成為了高等教育最為重要的投人,且這種投人會因為教師個體能力結構、態(tài)度、教學對象、環(huán)境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教師個體之間呈現出差異性。總體上,高等教育的投人可以區(qū)分為硬件和軟件設施。硬件設施包括教學大樓、圖書館、實驗樓以及各種教學設備等,軟件設施包括一個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文化以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和精神風貌。從教育活動投人產出過程的內在屬性看,硬件設施的好壞只為培養(yǎng)合格的專業(yè)技術人才提供了相應的環(huán)境條件,而軟件設施卻對培養(yǎng)對象的價值觀的形成、技術技能、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關鍵性作用。雖然一個大學的辦學理念或價值觀是無數教師長期秉承一定的價值理念和信仰的結果,但其傳承需要教師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先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并具體體現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表現在其行為舉止和言行中。“大學非大樓乃大師”所闡述的道理說明了教師在保證整個大學教學質量以及大學教學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高校教師作為一個職業(yè)群體的出現是社會化分工的結果。從教師專業(yè)化維度看,任何一個教師在其職業(yè)生涯的不同階段,其專業(yè)化水平是不同的,教師專業(yè)化水平周期性變化既是外部因素影響的結果,也是教師自我學習和教師根據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主動調適自己行為的結果,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特征必然會導致在高校教師群體內部,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專業(yè)的不同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化水平差異。如果專業(yè)化會影響教師教學活動過程和質量水平,那么在教師的教學活動的投人環(huán)節(jié)就存在投人上的差異性,且這種投人是難以量化和觀察的。然而以相同的程序、標準對所有的教師教學活動過程進行要求和評估就難以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難以體現評估活動的公平性和效率。更進一步,從產出角度分析,雖然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但其影響程度卻會因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而出現非一致性變化,其現實表現就是有些專業(yè)化水平很高的教師卻難以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和同一教師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而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果,這一現象表明,教學活動結果難以承擔起教師教學活動投人的衡量標準,也就是說,以教學過程的結果作為教師教學活動的投人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難以完整和全面地反映教師的投人。教師教學活動過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受教師個人能力結構、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也受教學環(huán)境的制約,教學對象、學校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都會對教師教學活動的結果發(fā)生作用。如何區(qū)分這些影響因素對教師教學活動結果的影響程度至今仍是高校管理工作面臨的難題,這既反映了教師教學活動投人過程的不可觀察性,又反映了教師活動結果的不可比較性。
教師教學活動的本質目的就是教師要通過科學的、規(guī)范的程序將其專業(yè)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從而在一定知識基礎上,形成學生獨特的知識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一轉化過程中,除倫理和道德層面上的因素外,教師的教學過程實則為一個提供知識傳播服務的運作活動,在這一轉化過程中,教師教學活動、教學管理、學生的參與共同影響和制約著整個教學體系的效率和服務質量。現代服務質量理論認為服務質量是顧客感知的,具有主觀性和過程性。格羅魯斯(Gronroos)指出,顧客感知服務質量包括了結果要素和過程要素。假如結果質量強調的是服務的結果,是顧客的所得,可以進行量化處理,那么過程質量就與服務環(huán)境有關,一方面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態(tài)度、方式方法和程序會影響到過程質量,另一方面服務接受者的個性、態(tài)度、知識和行為方式也會對其產生評價性影響,一個特定顧客對同一地點、同一時間所接受的高度同質化的服務會作出不同的評價,這說明過程質量難以被顧客客觀評價,顧客的主觀感受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師教學活動過程中,如果以學生的滿意作為教師教學活動效果的衡量標準,那么高質量的教師教學活動就應該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內在要求而量身定制的個性化“產品包”,這客觀上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而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讓教學對象得到更多的個性化服務。顯然地,從這角度分析,任何教學活動我們都難以通過組織層面作出標準化處理,要求教師按照“僵死”的程序和操作步驟來組織自己的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相反地,它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活動中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
三、現有的教師教學活動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
教師教學活動是以教師一定的專業(yè)化水平為基礎,參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學進度、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學生作業(yè)布置與批改、教學效果測評、畢業(yè)設計指導等一系列與學生學習相關活動的過程。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涉及學校的教學管理、教學服務支持和學生的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教學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完善、科學與否、教學服務體系運行狀況、教師專業(yè)化水平和工作動力、學生參與程度都會對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投人產出產生影響,也就是說,一個有效率的教學活動決定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在上述影響和制約因素中,教師的主體作用居于首位,因此,強化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活動管理是保證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
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沒有把教師的教學活動管理與教師管理作嚴格的區(qū)分,傳統的教師管理強調從人事、隊伍建設、薪酬三個方面來加強教師管理。雖然教師教學活動的產出與教師的管理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教師管理與教師教學活動管理之間卻存在著本質區(qū)別:一是教師管理的主體是學校相關的管理部門,而在教師教學活動管理過程中,教師是主體;二是教師管理是通過資格、績效考核、薪酬激勵等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方式來完成的,而教師的教學活動管理是以相關的教學目標、大綱和教學計劃為基礎,通過一定教學資源的投人和程序規(guī)定,由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互動完成的。由此可見,把教師的教學活動納人到教師管理的框架下進行管理,會降低教師教學活動相關措施的正確性和管理方式的科學性。現有的教師教學活動管理模式可以細分為行政管理、學生評價和教師自我管理三種,但三種管理模式作用的發(fā)揮均有嚴格的條件。
一是以建章建制為基礎,強化管理部門對教師教學活動過程的指導、監(jiān)督的行政管理模式。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的效率在于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其行為與組織期望行為保持一致。總體上,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是由教學質量目標體系、監(jiān)督體系、評價體系組成,通過教學計劃、教學組織和過程控制等管理職能來達到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現代管理理論認為,管理活動的有效性決定于管理內容與管理方式的有機結合。教師教學活動具有投人的不可觀察性,且產出會因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而出現同樣的投人卻有不同產出的特征。針對教師教學活動的這一特殊性,如果由學校的管理部門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管理并保證其管理活動有效率,那么就要求管理部門必須擁有教師教學活動全過程的相關信息。為獲取有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投人信息,相關管理人員必須對教師在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后延伸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投人進行全面的監(jiān)督控制,這可以理解為以制度或以行政措施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率管理的條件。為達到以上目的,客觀上就要求學校的管理部門配置相應數量的管理人員,相應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且行政管理人員有責任心和能力。事實上,受學校人力資源有限的約束,教學行政部門主導下的教師教學活動管理對教師的課前準備、課堂教學活動以及課后延伸所采用的是隨機抽查的簡單化的管理模式,當隨機抽查人數以及時間一定的情況下,隨機抽查就會由概率事件變成確定性事件,抽查的管理方式對教師教學活動的約束力就會明顯減弱,從而失去其應有的制約作用。 與此同時,在教師教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其在教學活動中具有教學相關投人的信息優(yōu)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由管理部門對教師教學活動進行管理的作用的局限性。更進一步,管理部門在對教師教學活動方面具有絕對的權力優(yōu)勢,一旦這種權力過于集中,必然會導致行政管理部門管理范圍過寬、過細、過死,從而剝奪了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降低教師的積極性且極易在教學管理部門與教師之間形成心理上的對立,從而影響到學校相關政策措施在教師教學活動的真正意義上的貫徹執(zhí)行,使學校的教學理念、目標以及質量管理難以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二是將教師教學活動的管理交由受教育的對象學生去管理的管理模式。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既是知識傳播過程又是服務過程,服務的提供與消費同時發(fā)生,將服務質量的評價權力交由服務對象更具管理效率,可以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然而要保證學生評教管理模式的有效就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以及這一過程的質量關鍵點能夠完全了解且在不同的學生個體之間有統一的標準;二是學生作為教師教學活動質量的評價者,它必須具有完全公正的思想,也就是說,對不同課程的教師不同的教學活動應保持絕對公正的評價標準;三是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不能向學生做出任何言語或行為上的暗示,以保證學生對其教學活動做出公正的判斷;四是教師不能動用威脅手段(這種威脅包括在學生心理層面上的),且傳統性教育留下的任何有關教師與學生關系的“經驗知識”都不會影響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行為;五是其評價結果能夠給學生帶來切實的利益,這種利益包括事后學生可以獲得重新選擇教師的權利。從服務質量管理角度分析,在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與學是同時發(fā)生的,這決定了其效率是難以量、難以標準化,讓服務對象對服務的提供者進行評價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也是最有效的。然而現實環(huán)境很難滿足以上條件。首先,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雙方的信息是非對稱的,教師在自己的投人上是具有信息優(yōu)勢的,且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處于心理和行動上的劣勢,傳統的有關學生與教師關系的教育是以尊師為前提的,這種理念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評價的公正性,尤其是讓學生對站在公正立場上對自己并不滿意的教學活動做出評價時,學生將面臨背離傳統的心理壓力,且還會擔心遭到教師的報復,這勢必會讓學生作出違心的評價。其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言行也會影響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評價,從而影響到其評價的準確性。事實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策略性手段讓學生做出對自己有利的評價,這些策略性手段包括對聽從自己指揮和安排的學生得到高分、滿足學生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作為交換條件,學生也會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作出與事實不符的評價。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一些管理嚴格、教學態(tài)度端正、工作敬業(yè)的教師得到的學生評價結果明顯低于一些管理不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的教師,這就是最好的例證。再次,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是否會對學生的利益產生影響,也是學生能否有積極性參與教師教學活動評價的關鍵。將學生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作為教師的績效考核指標一直以來既存在理論上的爭論,也存在著現實中的操作難題,它必須解決學生的公正性問題以及認知標準問題。基于這樣的現實,許多高校并未把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評價作為其職稱晉升、薪酬調整的指標,也就是說學生評價結果對教師的約束力有限,這意味著學生評教或以學生作為教師教學活動的管理主體的模式的形式意義遠大于實質意義。如果學生參與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的利益還包括學生在教師選擇方面的權利,那么面對高校擴招之后,多數高校師資力量短缺、許多應開設課程都難以開設這樣一個客觀事實,學生很難得到更換和選擇教師的權利,這又從另外一個層面弱化了學生參與教師教學活動評價的積極性。從理性經濟人角度分析,學生評教的結果難以給學生帶來自身的利益,學生利益的表達機制在整個教師教學活動中不完善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失望和對此事的無所謂,事實上在許多高校的學生評教中,一個學生代表全體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也不是個別現象,這極大地降低了其有效性,從而使以學生作為主體對教師教學活動過程進行管理的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質疑。
三是以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管理主體的管理模式。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多地可以理解為教師的個體勞動,其勞動效果決定于教師的動機、能力與環(huán)境,是三者的函數。組織行為層面上的動機包括努力、組織目標和需要,強調個體努力的目標的組織指向性川。期望理論認為,當人們預期到某一行為能夠給個人帶來既定結果,且這種結果對個體具有吸引力時,個體才會做出特定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個人努力與個人績效之間的關系、績效與獎賞的聯系以及吸引力是三個關鍵變量。顯然地,個體努力與個人績效之間的關系受個人能力與目標績效評估系統的影響,而在績效與獎賞之間受績效評估指標的影響。如果把教學質量的提高理解為組織目標,那么其實現是建立在個人目標實現基礎上的,這客觀要求為數眾多的教師的主導需求應該沒有差異,且學校對教師教學活動評價體系應保持公開、公平、公正。上述條件可以理解為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管理主體的理論基礎和前提。然而,回到學校教學管理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一條件是非常苛刻的。首先,學校的教學體系是由眾多的、具有不同屬性的科目組成的,不同科目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的投人是不同的,且教學活動有效性的表現形式也存在差異,理論上就要求管理層面上應根據不同科目的差異性采用有差異的績效考核體系。如果以同樣的指標體系去考察不同科目教師本身就會產生考核指標的公平性和效率問題。其次,它要求在具體評價實施過程中,考核實施主體應對不同的考核對象采用同一標準且沒有差異,這一條件受到人本身身體和心理的挑戰(zhàn),是難以滿足的。上述兩點難以滿足的結果是教師之間不公平心理的產生。公平理論認為員工選擇的與自己進行比較的參照對象是重要變量,包括他人、制度和自我,也就是說個人不僅關心由于自己努力得到的絕對報酬,而且還關心自己報酬與他人報酬之間的關系,從而通過比較的結果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此為分析基礎,在一個學校范圍內,如果一些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付出較少的教師卻得到與付出較多教師相當的報酬或結果,那么理性的教師個人將會在心理上產生不公平感,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在報酬相同的情況下,教師會減少自己的付出。將教師個人的這種行為放在一定的群體范圍內,多次重復博弈的結果是所有的教師都不斷地減少自己的投人,從而使整個教學活動陷人一個惡性循環(huán)之中。
四、結論
高校教師教學活動投人不可觀察、產出不可度量以及其過程難以標準化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教師教學活動管理的學校行政主管、學生參與管理以及教師自我管理三種模式的各自條件和局限性,也就是三種模式的任何形式的單獨使用都面臨著現實困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高校教師教學活動管理應根據教學活動本質特征,采用綜合的教學活動管理模式,且在這一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作用。為此,學校應建立起以教師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尊重教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基礎來設計高校教師教學活動管理制度和體系,在強調制度的剛性的同時,應突出制度的柔性,通過制度的完善、教師作用的發(fā)揮和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來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 篇7
中國加人WTO給高等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經濟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國際化成了必然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高等學校開始試行學分制管理,學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鼓勵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主題。學分制所具有的動態(tài)性、開放性,更能適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對人才的需要。實行學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觀念,探索更具生機和活力的教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學分制對教學,理模式的要求
1.由標準化剛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轉變
標準化管理是憑借制度約束、紀律監(jiān)督、強迫等手段進行的一種剛性管理,是以規(guī)章制度為本的管理。這是一種在學年制條件下比較適用的管理模式。學分制條件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培養(yǎng)是重點,學分制的動態(tài)、開放性以及學分制下學生的流動性,使得完全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適用,標準化的管理應該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相輔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轉變。柔性管理以嚴格的規(guī)范管理為基礎,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價值,發(fā)揮人的才能,承認人的勞動。它“以人為本”,強調創(chuàng)新、開放、靈活和竟爭。
2.人才培養(yǎng)以多樣化和個性化為目標
學分制比較注重目標管理,以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發(fā)點在于鼓勵多樣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自由選擇的特征。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以及其他個人因素,自主地選擇專業(yè)、課程、任課教師、授課時問、修讀方式、修課門數等.這使學生有很大的學習自主性。
3.靈活的學制與靈活的選擇是核心
彈性學制給了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能夠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教學管理的靈活性,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學業(yè)。選擇制是學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選課和選擇學習進程與方式。其中選課制是在學校規(guī)定的范圍內自主選擇,包括選擇課程、上課時間、教師等。這是學分制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習方式及進程的選擇,使部分學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如免聽、免修、增減選課量等,從而達到加快或減慢學習進程的目的。
4.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自制與選擇能力
實行學分制后,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及課余時間的掌握將有更多的主動權。但是,有的學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選擇能力,使學習計劃受到一些影響,質量不易保證。學分制條件下,學生的流動性較大,學校對學生的約束相對減弱,學生的學習過程全靠自己,學生的自由度加大,紀律難以保證,這就容易導致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缺乏。因此,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
二、更新觀念,推進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學分制條件下教學管理工作的良好運行機制學分制是一種比較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它不僅涉及到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而且涉及到整個教育觀念、辦學體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學管理運行機制要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出發(fā),明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設計相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在形成與學分制有關的教學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聯系緊密、信息通暢、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運行機制。
2.與國際接執(zhí),采用學分互換制。高等學校只有互相承認學分,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加靈活的學習途徑。因此,必須構建不同類型教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的教育體制,使學生實現跨校選課,同時實現不同學校之間學分的認同。要推動各校教學的國際化,提高課程質量,這樣高等學校才能實現互相承認學分,采用學分互換才能成為可能。
3.具備良好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學分制條件下的教學管理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它的管理成為一種流動管理,傳統的手工管理方式難以適應,必須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
【新形勢下高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論文】相關文章:
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初探論文08-17
新形勢下教學管理的優(yōu)化的論文10-06
高校教學秘書崗位服務與管理模式研究論文10-27
探究新形勢下的財務管理模式論文07-22
民辦高校課堂教學管理模式論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