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音樂欣賞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渠道。近幾年來,筆者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除了按照傳統的教學法進行教學之外,還做了大量的探索,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教學中的目標。通過創設民主環境,運用繪畫、舞蹈、詩詞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性地學習和演繹音樂,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下面,筆者就從六個方面談談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
一、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喚起創新意識
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發揮。給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在音樂課上發展個性,愉快地學習。鼓勵學生敢于探索、敢于質疑、敢于標準立異;并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即便是錯誤的見解也不應立即予以批評,而應引導學生從失誤中獲得經驗。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好“放”與“收”的尺度,既不放任自流,又不過于拘謹嚴肅,自由、寬松的環境下,使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地參與。充分展開想像,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擁有獨立見解,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最大地發揮。
二、畫出音樂,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馬利翁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音樂與美術是一對孿生兄弟,很多地方極為相似,大到各個時期的不同流派,小到一幅作品的表現手法。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聽起來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感受到的音樂形象和情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創造性地演繹音樂。如在欣賞蒙族歌手用蒙語演唱的歌曲《牧歌》(人教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時,學生們畫出了風格各異的蒙古草原美景:有藍天白云、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美麗的`牧羊姑娘……,盡管學生大都用簡筆畫畫成,但我相信音樂肯定愉悅過他們的身心,激蕩過他們的心靈。
三、引導學生給音樂起標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
音樂作品分為標題音樂和無標題音樂兩類。標題音樂可讓學生展開想像,但標題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無標題音樂對作品描寫的內容往往不大確切,它可以任由欣賞者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因此,在欣賞標題音樂時,為樂曲添標題能激發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在欣賞二胡曲《二泉映月》(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筆者沒有告訴學生該曲曲名和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主題等,而是先讓學生閉上眼睛,仔細感受樂曲,并給這首樂曲命名。有人命名為《哭訴》,有人命名為《斷腸之聲》、《戰爭之后》,還有人命名為《竇娥冤》……雖然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同,理性認識不同,對作品的感受不同,想象和命名也各不相同,但對音樂基本情緒的把握卻是相同的。同時,通過給音樂命名也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即興創編律動或舞蹈來表現音樂的情緒,讓音樂“動起來”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節奏是音樂的血肉。”音樂的節奏同時也是舞蹈的生命,舞蹈借助音樂并用形體動作表現人類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隨著音樂節奏“動起來”是他們最開心的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根據學生好動好表現的特點,親自示范舞蹈動作引導學生把音樂反映的內容即興編成律動或簡單的肢體動作,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理解音樂。
五、按音樂情緒進行“配樂詩詞郎誦”,領略意境,使文學美和音樂美有機結合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貝弗里奇曾談到:“音樂帶給他們快感,適當的音樂能幫助營造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按音樂情緒選擇內容、情緒與之吻合的詩詞進行配樂朗誦,對于學生領略文章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在欣賞樂曲《金色的秋天》時,筆者讓學生找出與其情緒相吻合的詩詞或文章來配樂朗讀,聽完音樂后,學生配樂朗誦了散文《秋》等,這種形式既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又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淺談在音樂欣賞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