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評價體系構建論文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程度不斷加劇,許多院校開始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角度,全面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就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評價指標與權重都在發生著改變。因此在課程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建立和完善學生評價體系,重構指標權重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嘗試構建了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評價指標,并以本校12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為例進行了實證檢驗,期望能夠對實際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鑒。
一、指標設計原則。
1、合理性原則。
課程改革背景下,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營銷專業人才培養側重于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進行學生質量評價時,一方面依據國家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培養目標的相關規定和崗位需求對于大學生素質的客觀要求進行指標的選取,同時在人才質量評價時要根據教育專家、教師、學生、用人單位多方的意見及大學生評價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指標權重的設計。
2、客觀性原則。
在市場營銷專業現有的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主要是由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干部構成,評價主體的主觀性和不確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評價結果的失真,因此要盡量以學生的客觀表現為依據,教師和輔導員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在這些考核中獲得成績,并對成績進行客觀真實的記錄。
3、可獲取原則。
指標的選取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行為,這些行為要容易被監控,容易被記載,行為轉化為數據時也要有明確的方案,確保行為對應到數據不會產生任何異議。同時在指標設計中既包括能夠量化的直觀數據指標,同時也要包括主觀評價標準,兩者有機結合確保測量結果的真實有效性。
二、評價指標的選取。
1、文化素質指標設計。
文化素質的衡量主要包括綜合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三部分構成,其中綜合基礎知識主要由英語AB級、四六級國家考試成績、計算機國家統考成績、基礎必修課考試成績構成。相關專業知識主要由市場調查、商務談判、銷售技巧等營銷專業課程考核確定。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文化素質指標不能單純從學生的科目期末筆試成績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衡量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要本著結構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來確定學習課程最終的考核成績。
2、能力指標設計。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力度和工學結合的契合度都在不斷提升,并且將學生專業能力的考核列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能力不僅是指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還包括將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內化所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能較出色地從事專業工作的品質,更好地為社會崗位需求服務。營銷專業學生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溝通協作能力、創新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崗位實踐能力四個二級指標。溝通協作能力主要指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小組討論和小組任務完成中的溝通合作能力、在生活中與他人相處的表現、參加班級學院競賽及表現。創新能力主要考察在課程學習中和日常生活中不拘泥于已有理論和觀點,善于分析和研究問題,保持獨立思考,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隨機應變能力是考查學生對生活中課程學習中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崗位實踐能力主要考查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工作表現。
3、思想道德素質指標設計。
道德素質是指人經過后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等多種因素的有機組合。大學生正處于思想逐步成熟,控制力漸進強化的階段,加強道德素質對于其成才具有重要激勵作用。思想道德素質指標:包含政治表現,公德表現,法紀表現,公共服務和身心健康五個二級指標。政治表現主要考察學生的政治狀態和政治傾向、是否擔任班級或者院級學生干部、是否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誠信道德表現主要考查學生在學校期間的好人好事事跡,在學期間考試和經濟方面的誠信狀況。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法紀表現主要考察是否遵守國家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公共服務則表現為學生參與志愿者服務的次數和參與社會服務實踐表現及獲獎情況。這樣設置既從思想政治上也從社會屬性上反映出學生的狀態和表現。
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評價指標選取和設計的原則,進行評價方法及指標權重的確定,主要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對不同層次的各個指標進行賦權,在建立判斷矩陣時,聘請了企業和營銷專業的相關專家學者,運用專家咨詢法對兩兩指標進行比較并賦值,計算各指標權數,并進行歸一化處理,確定出文化素質、能力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就業質量子系統中各指標的權數。
4實證分析
1、樣本選取。
隨機抽取本校市場營銷專業20名12級應屆畢業生作為樣本,運用上述指標體系對樣本進行分析評價。請專業任課教師、輔導員、同學對其在學校的表現進行評價,并請企業相關經驗人士根據畢業生在簽約單位的表現等信息為20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打分,以此作為質量評估的數據基礎。
2、評價方法的選擇。
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評價,模糊評價法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進行量化、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從評價結果中能夠看出,雖然大多數營銷專業畢業生的綜合質量評價均在良好以上,但是在評價過程和評價結果中也反饋出一些問題:
首先在評價過程中,在進行專家訪談時,企業的專家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考評,因此對于該項賦值權重較高,而校內專家則對學生的能力和文化素質比較看重。說明在以往的評價中,企業和學校對于畢業生綜合質量的.衡量標準存在一定差異性,企業更加看重的是員工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能力,這就要求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期間,增加去企業實習實踐的機會和校外兼職教師的授課比例,同時對于專任教師也要增加赴企業實踐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與企業真實環境接軌,鍛煉其職業品格和能力。
其次在評價結果中,從評價結果分布上來看,35%的同學評價成績優秀為85分以上,40%的同學評價成績良好為75—85分之間,20%的同學評價成績中等為60—75分之間,5%的同學成績較差評價成績在60分以下。35%質量評分優秀的畢業生,在能力素質的評分都在94分以上,說明在學生評價體系中,學生能力評價得分和權重對學生整體評價影響很大,而職業能力培養也正是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同時這些學生在就業質量和文化素質這兩項上的得分也是優秀,這說明學生在學校學習的專業技能基本和用人單位的崗位技能接軌,學生在學校進行的知識學習為其能夠勝任未來崗位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說明了基于工作過程的營銷專業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最后在一些評價指標上,如思想道德素質等多為定性評價,而且人為因素比較多,在抽樣的樣本中班級干部、學生會干部在思想道德這一項評價中,普遍高于普通同學,原因是評價者多是輔導員、學生會成員,因此班干或班級學生會干部有光環效應,因此評價結果存在一定偏差。
五、實施建議。
1、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側重結果性評價。
學生質量評價應該是個發展的過程,其中既包括其在學校期間的表現也涵蓋其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由用人單位給出的崗位評價,因此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不能以簡單的優良中差來判斷,要從學生能力不斷遷移和發展的角度來正確評價學生,課程改革主要針對學生能力培養,因此已經將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了平時課程訓練過程當中,主要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來培養人才,側重過程性評價,促進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提升。
2、評價主體多元化。
建立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在傳統的學生評價中,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是評價客體,在課程改革背景下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不僅包括教師、還有輔導員、小組內其他同學以及企業管理人員,評價主體多元化既保證了評價質量同時又為互相監督提供了外部環境,進而給學生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為了培養學生的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的觀念,在課程學習中小組成員互評和自我評價也是必要的,這些評價方式完全可以在學生質量評價中進行借鑒,這樣既能夠從學習中也能從生活上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3、評價體系的保障措施。
學生質量評價的公平性,直接決定結果的可信性,可以采用靈活的可量化的保障措施進行評價學生質量,例如在課程改革中,任課老師可以通過不同的考核方式來檢測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活躍能力。例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代表成果展示來探究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或者通過方案設計來考察學生的創新性。除了定性考察,定量考察也是必要的,因此進行階段測試,考察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市場營銷專業學生評價體系構建論文】相關文章: